《我的姐姐》并不是教唆女性为了家庭妥协

2021-04-09     风影电影

原标题:《我的姐姐》并不是教唆女性为了家庭妥协

清明档的电影,《我的姐姐》在映前就是关注度最高的,同时也是争议性最大的。

还没进电影院之前,就有朋友和我说:“这部电影看似是反映‘重男轻女’思想带来的女性困境,但实际上最后姐姐接受了弟弟这个‘拖油瓶’,她还是妥协成了‘扶弟魔’。这就是让女性为了家庭而妥协。”

我完全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我的姐姐》非常明确、直接地揭示出:女主角安然所遇到的几乎所有矛盾和痛苦,根源都来自于“重男轻女”。“姐姐”这个身份的背后,是女性无法自由、自主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如此明确的指向,如此类型化的处理,竟然还能分立成两派吵起来。上映之后,看到了不少网友对此片以及片中角色带有侮辱性的斥骂,甚至觉得它是在“宣扬、拥护重男轻女”。想谈谈这个片对于社会性议题的处理,我的一些看法。

重男轻女,制约女性也制约男性

影片最大的话题点:重男轻女。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至今仍明显地存在于现实中,持续影响、制约着人们的发展。

首先,制约女性,这在片中有很明确的一条线,就是朱媛媛饰演的姑妈。

曾经,安然从小就被托管给了姑妈照顾,姑妈为了帮扶弟弟,放弃了自己在俄罗斯的前途。而现在,为了让弟弟家所谓的“独苗”安子恒不被其他人家收养,姑妈更是多次出手阻挠安然的送养计划,逼迫她承担责任,甚至在咖啡厅泼了她一脸水。

她也是一个自出生以来就遭遇不公对待的“姐姐”,但作为上一辈的女性,许多如姑妈一般的人,只能不断选择向现实妥协,牺牲自我价值以成全家庭价值。在想通之后,她才不再逼迫安然成为第二个自己。

其次,舅舅这条线,则是曲线地反映了男性社会对男性的制约,所造成的“男性的衰弱”。这是编剧高于常态的反思。换言之,男性与“重男轻女”的关系也相当复杂,绝非仅是受益关系。

比如肖央饰演的舅舅,为了钱欺骗安然,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身上全是“小市民”的那种狡黠和算计,整天还不务正业打麻将。他变成这样,并不是因为心眼坏,而是因为他不够成熟,太想当然,这从电影里的诸多细节都能看出来。

他作为一个“弟弟”,心底也对去世的姐姐(安然的母亲)怀有愧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他被呵护地太容易、太好,才变成这么不顾家庭的样子。片中的其他男性角色,比如姑父、表哥,同样是因为这种根源性的思想,对安然从小就进行欺辱。

这种“一体两面”的探讨是复杂的,许多人的家庭里恐怕也有相似的遭遇:父亲在成长过程中消失、父亲不干家务、父亲无法交流、父亲对女儿与儿子实行区别对待。“重男轻女”,让一部分男性变得没有承担、无法托付,而这也限制了他们人生的发展,让他们变得面目可憎。男性的可悲与可叹,没有被编剧忽视。

生育性别选择的伦理问题

片中最为犀利、血淋淋的一幕,就是对一位孕妇与孩子的“二保一”。光这一幕,就能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这部电影对待家庭与生育的态度是什么。

那位孕妇患有“孕期子痫”,家人不顾医嘱、强行转院。转院前,安然冲上去劝告他们:如果保孩子,母亲就会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就这么好?”

然而,为了生出儿子,这家的丈夫、妻子、婆婆,全都选择了“冒险产子”。丈夫咒骂、推倒安然;婆婆则是捂住了她的嘴,让她别管。一旁的两个小女儿,痴痴地看着这一切,不知作何感想——她们和安然一样,是正在等待自己成为“姐姐”的孩子。

这段戏直接地审视了生育中关于性别选择的伦理问题。

众所周知,为了维护男性社会、男性宗法系统的持续运转,这种“尊男”的生育观至今仍被许多家庭所信奉。正如片中的那个丈夫,脑子里的想法就是:没生儿子,即便女儿有了两个,也还是“断子绝孙”。

李银河就此发表过见解:“选择不保母亲保孩子,背后的逻辑是:孩子是这个家庭的香火,孩子的重要性排在母亲前面。这种残忍的选择只能表明,在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家庭(孩子)比个人(母亲)重要;男人比女人重要。女人无论作为个人、作为母亲都不如家庭和孩子更重要。这是传统的中国女人所受到的双重歧视。可悲的是,很多女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这种个人不如家庭重要、女人不如男人重要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那位孕妇自己不就是这么选择的么?”

《我的姐姐》借此反映的,就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通行的生育观,其背后的冰冷彻骨、毫无人性温度。并且进一步指出:女性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身想法的不得已。这种困境与痛苦,需要所有人的理解乃至抗争。

当然,就目前急于站队的舆论环境而言,理性沟通、有效理解,都已经很难了。

开放性结局:不要规定女性的自主选择

讨厌《我的姐姐》的观众,大多数估计都在骂结局。

单看结局本身,我们其实无从得知,安然是否只是在和弟弟做最后的告别,又或者,她是否会回去重新修改并签署收养协议,她是否会在当晚踏上去北京的飞机。但至少,安然做出了属于她,而不是其他人(姑妈、舅舅、送养家庭)让她做的选择。当然,更为妥善的安排方式,也许是直接悬停在签字那一幕,就此卡掉,更加留白这对姐弟的未来。

不过,在这个开放性结局中,安然对自己亲情本能的负责,符合她从小到大的人物弧线,也是目前情况下,相对合情合理的一种。没那么决绝,在阴影里透一点光,但又让这点光显得很谨慎。与此同时,编导更想要传递的,是女性在社会环境下的自我选择。

编剧游晓颖接受采访时表示:“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女性所处的位置上,你没有面对她的那些矛盾和艰难。所有的女性,无论选左还是选右,都会有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生活。但我们从剧本到电影,都不希望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所有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换句话说,就是“重男轻女”不仅需要被揭示、被正视,下一步,是从社会性再次回归到女性个体的情感选择,不去道德绑架、斥骂她做出的选择,也别拿某种标杆式的标准去套在她的身上,要求她必须弃养。

“为自己的情感与决定负责”,是影片的落脚点。

当一个人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此时的她,才掌握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3p2tXgB9EJ7ZLmJIg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