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轻盈奇遇,揭开隐秘战争伤疤

2021-03-21     风影电影

原标题:一场轻盈奇遇,揭开隐秘战争伤疤

2017年,鹏飞导演的第二部长片《米花之味》于威尼斯电影节首映。一个月后,影片获得第一届平遥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半年后于内地院线公映。作为导演第一部走上院线的作品,影片虽然仅取得230万的票房成绩,但在各大评分平台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这种独特的轻喜剧样貌在不少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年后的《又见奈良》中,前作里城乡关系在个体情感中的刻痕被转换到了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中:一个曾经于中国东北成长的战后日本遗孤,一个试图去日本寻找失散养女的中国东北母亲……当然,还有更多在当代社会的缝隙中维持生存、渴求生活的人们。

然而,尽管影片所聚焦的身份问题极为复杂沉重,导演却延续了前作中轻盈的处理方式:既聚焦于文化的差异,同时从差异中挖掘更深刻的身份建构机制。这也为影片提供了更耐人寻味的空间。

在一次映后问答中,鹏飞提到,他想拍的并非某种特定类型的影片,他所追求的只是一部“好电影”。不论是公路片元素、喜剧元素,还是家庭题材元素与更深刻的历史政治元素,都繁而不乱地布局其中,且紧密服务于影片的叙述。

当然,这种糅合的尝试并非在所有观众眼中都同样成功。本期风影院线,我们邀请到11位影迷,一起来聊一聊这部《又见奈良》。

综合评分 6.9分

嘚嘚

8.0分

曾经听台湾朋友聊过一个类似战争遗孤的故事,觉得很不错。战后遗孤,是一群跨线者,过不去也过不来。鹏飞导演带来故事延续他以往的风格,以轻盈回应厚重,以温和回应悲伤。老奶奶和肉店老板学动物叫声区分肉,类似这样的诙谐片段是构建不出的,是源自生活中灵感,让人羡慕。映后的鹏飞导演,比《米花之味》的时候更活泼更会表达了。

寒枝雀静

8.0分

并不预先焦急地为人的共处下定论,也不急于抵达某种结果,而是极为自觉地将交流当作并无僵固目的的过程。因此语言隔阂反而成为一种媒介的裂口,成为可不断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体,人可触、可写、可使之发声的物,皆将我们联结。而当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传导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间走向终结。

寻找的日本遗孤同样是一个类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构成了三个人物的强烈共振时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则构成了国族边界意识形态之无限残余的标记。或许,急于交流只是一种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时才能达成,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点与方法论。

第二遍看观感略降,前1/3有点耽于文化差异的堆积,缺少强度上的区分。最后的仪式又剪得太松弛,没有足够锐利的语气扭转来铺垫结尾的情绪提炼。整体还是不错的。永濑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居无间

7.5分

延续了《米花之味》的优点,处理战后遗孤议题依然轻盈灵动,很见功力。片中散布着丰富的趣味和生活细节。本该是文化障碍的语言不通问题,导演鹏飞却借此开掘出了冷幽默,并注入了超越于语言、历史、国界之上的柔情和大爱。

道具使用巧妙,那些信件以及没装胶卷的相机,充满了时间烙印与情感痕迹;而将海螃蟹投入湖中,也早已将故事的结局写下。不过,寻找本就无所谓结果。这场各有所需又各有所得的旅程,遗孤群像显露,每个人都收获了慰藉。寻找,于是有了意义。

徐若风

7.5分

无论是来自于信件、照片的“初见”,还是最终郁结为各怀心事的“又见”,都是对个体处境温情式的欺瞒与隐没。鹏飞抖落包袱的幽默,取自北野武的只在于形式与风格,而更深层次的趣味,则是对现实中真实人物生活状态的积累,不断让每个笑点都“一语双关”,可爱、温柔又残酷。日本遗孤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与生活困境,因此不紧不慢地倾诉出来。

轻盈的处理,是“可视化”这种宏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的真相是如何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被隐秘”,幻作血脉里流传的“残影”,成为家门背后的一个个等待着需要被揭晓的故事。这种找寻的期待与揭开后的无奈叹息,持续了整部电影。映后谈到,这些人为何不肯回国?国籍限制,同时也已经失去了回东北故乡继续生活的勇气。

天马星

7.5分

一部笑泪共存的影片,鹏飞依旧发挥自己的特色,将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无比。导演的技法上又成熟了许多,尤其是音效配乐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往往带给人悠长的回味之感。从开头动画开始就奠定了轻松幽默的基调,一系列的笑点设置大大提升了影片可看度。

而这并不意味影片不深刻,一封封信,一个个人,一次次追寻,慢慢拼凑出一个遗孤女儿的一生。日本遗孤群体,就像孤星悬挂在天空没有归处,到底是血缘定义了他们,还是文化定义了他们。寻女的母亲足够勇敢和坚定,相机没有胶卷不要紧,因为照片都在脑子里,名字问不出来不要紧,因为爱镌刻在回忆里。

犹在镜中

7分

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举重若轻。结尾在结局公布了之后,插入了邓丽君的日语歌曲。除了歌词本身所拥有的意义与影片结尾构成关联外,邓丽君用日语演唱的口音及其音色也与电影形成共振。

西帕克

7分

以喜剧的方式去拍摄一个略为悲伤的选题,在异国他乡寻找一段过往。专注于第一代战后遗孤在日本的现状,作为日本人的他们却有着完全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奶奶把海蟹放生到湖里,只能让它自己适应,这也是每个背井离乡者所必须面对的状况。

无念

7分

依旧发挥稳健,延续了前作“找寻”的母题和创作上的巧思,凝视,行走,继续用温柔的喜剧风格来包裹伤痛,同时进一步拓宽人物关系的可能性。一个模糊了身份的人,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存在的依据,在寻找的过程中,丽华不再是一个麦高芬式的符号,更是一个串联国别文化、集体记忆、伤痛历史的桥梁。没有胶卷的相机是复刻历史的幽魂视角,也是沟通现实与回忆的那道门。《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远存在于那些被遮蔽的深层角落里。

欢乐分裂

7分

沿袭前作优点,依旧轻盈灵动,但处理更节制内敛,很多携有淡淡幽默的小细节宛如生活中不经意却值得玩味的灵光一现,呼应结尾夜游长镜高光,令人心碎而无奈——反转,或幻灭,一切戏剧性最后都被抹平。

虽是战孤&寻亲题材,但更深层次则关乎“沟通”:1、置于异文化语境的语言沟通失效(海螃蟹/河水,跨国恋,认亲失败);2、诉诸肢体语言与表情/手势的成功互动(为孩子们拍照,肉店动物声,奶奶与吉泽互换照片)。所有外在的、直接的交流几乎均无法言及心声,而涌动于人们内在的、隐秘的情感碰撞,却能越过藩篱障碍。

奈良风物甚美,其隽永气质颇为契合此片基调,真有几分河濑直美之味;尤以祭祀一段最出人意料,并不遵循观影经验,在急促的鼓声中突转漫步长街,最爱的一段。可惜英泽的表现比《米花之味》退步,看起来很拘束。

鹏飞前作《米花之味》

8.5

6.5分

其实蛮喜欢前面接近轻喜剧的风格,但是中后部分基调是哀婉、悲伤的,以至于又显得割裂

没十斤公爵

3.0分

追寻离去的遗孤=搜寻一个名字=搜寻无法被挽回的历史。消失的胶卷,以及日式房屋上的卫星接收器是历史/记忆幽灵的媒介考古学表述。而在鹏飞的《又见奈良》中,拟日式泛散步电影的表象下实际上是相当扎实,甚至可以说相当老套的好莱坞公路片结构,无法从中看到任何其他影评人所谓的“河濑直美接班”感。

那么,令人困惑的是,既然鹏飞有能力用镜头语言讲述,为什么会在开场插入一段相当突兀且拙劣的动画?这个问题在随后,《林海雪原》的唱段在日式榻榻米居间内出现之时得到了解答,它是一部以泪水进行规训的主旋律,甚至是一种潜在的霸权主义,一个想象的,逐渐被汉语全面覆盖的日本,以及对战时“满映”迟来的反击,并以一种胜利的姿态召回1960——1970s的中国作为“救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l2VXgBMMueE88v2Y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