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享誉文坛的路遥,已经病入膏肓。他的妻子林达在路遥住院的3个多月里,第一次来到他的病房,也是最后一次。
她的目的很单纯,只为了向路遥提出离婚。这已经是林达第3次向路遥提出离婚,也将是最后一次。
看着一脸决绝的林达,形容枯槁的路遥,脸上带着愧疚和苦笑。他挣扎着站起身,一手扶着病床的拦杆,艰难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路遥”二字。
签下离婚协议书后,路遥的泪水再也止不住。这个曾经熬过那么多艰难岁月却也不曾皱过眉头的男人,竟也有脆弱的一面。
林达迟疑了一下,还是带着离婚协议书离开了。
一、贯穿一生的贫穷
路遥本名王卫国,“路遥”是他第一次发表作品时的笔名。这笔名是为了纪念他炽烈而失败的第一段恋情,是他看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后的感悟。
1949年12月3日,路遥生于陕北清涧县。
出身农民家庭的路遥,自小便经历了人世间的苦楚与辛酸。除路遥外,家里还有其他几个儿子与女儿。一家上下十来口人,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愈加贫困。
在这个破败家庭生活了7年的路遥,并未吃过一顿饱饭。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路遥的父母想到了将路遥过继到伯父王玉德户下。
1957年,7岁的路遥被父亲送到了数十里外的伯父家里。
当时他们走的是山路,小路遥稚嫩的双脚也被磨的全是血泡。父亲说是要来探望伯父,但小路遥心中却有不好的预感。
“娃,我去集上买点东西,很快就回来。”路遥的父亲脸上带着笑。这个身高只有150cm、身形佝偻的男人,脸上带着些许局促。之后,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小路遥清楚,父亲只不过是在撒谎,他不会再回来了。在路遥看来,与其说是过继,不如说是抛弃。
伯父家的情况也并未比路遥的原生家庭好上多少。路遥整日穿着一身破旧不堪、满是破洞的衣服,就连鞋子也破了一个大洞,以至于他的脚趾突兀地露在外面。
因为贫穷路遥一度成为了众同学嘲笑、挖苦的对象,但他并未因旁人的鄙视而失去生活的希望。
长大后,路遥因成绩优异,以工农学员的身份被推荐到了延安大学的中文系上学。其间他经历的辛酸,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面临过没有学费上学的窘迫,也经历过饿得发昏只能靠挖野菜充饥的艰难,更经历过无数次的不看好与否定。
正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他随遇而安、坚韧不拨的性格,以至于在他成名后的数年里,他也仍旧能从一口大饼、一根大葱中得到满足。
但贫穷对他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他一路走来,将无数底层人的生活看在眼里,这促使他将这些所见所闻写下来。
而在读大学期间,路遥就已经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二、曲折的爱情之路
要说路遥之所以能够顺利读完大学,并安心搞创作,离不开其妻子林达的帮助。
按路遥伯母李桂英女士的话来说就是:“路遥上大学前靠家里,大学后靠媳妇林达。”
李桂英
不过在林达之前,路遥还曾谈过一任女友,只不过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路遥这笔名也与这任女友有直接关系。
1968年,路遥被选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期间他邂逅了一名年轻美丽的女子。此女名叫林虹,是从北京来的知青。
路遥深知自己和林虹之间的差距,但他还是被林虹迷住了。他那一身破旧的棉袄,里面的棉花都露在外面,俨然一副普通农民形象;而反观林虹,衣着得体,举手投足间皆是大小姐的不凡气质。
虽然这种情况在路遥出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得以改观,但二人在思想、家境上的鸿沟,却注定他们的恋情无法长久。
1970年,国家在知青中招工,在那个年代能够成为工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林虹因体检不合格被刷下,路遥获得了县上仅有的一个指标。
但路遥最终将这个指标让给了林虹,于是林虹便去了铜川市的一家保密工厂,留路遥一人在延川县。
林虹刚离开的一段时间里每月都会给路遥写上一两封信件,还曾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去大半给路遥。
但这样的信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少。最后,一封林虹书写的“断交信”被送到了路遥手上。
林虹起先看重路遥的才华,但二人分隔两地,感情愈发淡薄,林虹又与一名军官相爱了。
路遥悲伤不已,却也无可奈何,他甚至尝试过跳河自尽,虽然最终失败了。
同年夏天,路遥被选进了县通讯社培训。在县通讯社培训期间,路遥邂逅了林达。
林达与林虹是在同一个机关大院长大的好闺蜜,但她又与林虹多有不同。她务实、自信,且不像林虹那样介怀路遥的农民身份。
虽然二人在家境上的差距同样巨大,但路遥却始终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
路遥好友曾开玩笑说路遥是“想吃天鹅肉”,问他为什么不找个本地姑娘娶了?
路遥却回道“本地的哪个女子能够供我上大学?难道我就一辈子窝在农村的小山坳里吗?”
这话看似带有一些功利气息,但其实路遥并不是一个贪图物质生活的人,他也从未将林达当作自己走出大山的工具。
他能够说出这番话,只是在同不公的命运赌气罢了,他不甘心被自己的出身限制到死。
林达祖籍福建,不过在1973年的春节,她却并未回家探望父母,而是留在了路遥身边。
待林达回到家中后,她兴致勃勃地向母亲谈起路遥,说路遥踏实、勤奋、有才情、富风趣……
林达的母亲听完,思索片刻问道:“你说这些,都是路遥的优点,那他的缺点呢,你有了解吗?”
林达一时语塞,这是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感情不是儿戏,你既然对他的缺点一无所知,就代表你对他还不够了解。”
“你们的事还是暂且缓一缓吧,你需要冷静下来,好好看看这个男人的优缺点,当你愿意接纳他所有的优点与缺点时,你们才能算真正的在一起。”
林达沉思许久,觉得自己先前确实太过激进,她需要冷静下来。于是,林达开始有意和路遥疏远。
而在路遥的视角里,林达自从回家后便与自己保持距离。在他看来,应该是林达的父母觉得自己出身低微,配不上林达,林达也受到影响,这才和自己疏远。
路遥这人向来不懂得变通,在他看来林达的态度就是沉默的拒绝自己,他也不想着向林达问个清楚,就直接默认林达放弃了自己。
悲伤万分的路遥找到好友曹谷溪,向其哭诉自己的经历。
曹谷溪一边安慰路遥,一边暗自思索,在他看来,林达并非是始乱终弃之人。于是,曹谷溪找上了林达,了解情况后,曹谷溪得知了真相。
曹谷溪是路遥为数不多的挚友,也是他和林达的媒人,他曾多次给予过路遥帮助,也包括这次。
曹谷溪告诉林达“你母亲的话固然很有道理,但也并非是让你与路遥分开,而是想让你好好想想自己应该在这段感情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林达听后觉得有些道理。
“相互了解是很重要的,爱情不能是空中楼阁。”曹谷溪说。最终,林达被打动了,决定要重新了解路遥。
不久后,二人的重归于好,感情也迅速升温,1978年1月,路遥和林达完婚了。
三、苦涩爱情终将落幕
之后林达怀孕了,但路遥的心思却没怎么放在林达身上。
林达怀孕期间,路遥几乎没有去关注过林达的情况,他只一心写作。
怀孕期间的女子无疑需要照料,但她的丈夫并不那么尽心尽责。这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林达还是选择支持丈夫,她默默承受着一切。
婚后第二年,林达生了一个女孩,取名为路远。
路远降生后,路遥高兴了好一会儿,但之后他又将家庭抛在了脑后。
虽然林达一直很支持路遥进行创作,但婚后路遥给林达和女儿的反馈却越来越少。
对于路遥来说,他始终将创作放在第一位,家庭放在第二位。
1980年,路遥创作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并于次年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路遥创作的《人生》、《当代》也相继获奖。
但在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家庭中的裂隙也越来越大。
此时的林达一边要照顾女儿路远,一边还要进行工作,她分身乏术。然而本该替她分忧解难的丈夫却躲在某个暗室之中专心进行创作。
1984年,路遥有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构想,而这时林达已经表达出离婚的意愿了。毕竟没有哪个女人能够忍受丈夫一次次的缺席,尤其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
但路遥呢?他对此事也并未多么上心,他觉得林达只是在说气话。
为了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路遥从西安回到了陕北的小山村,期间他和好友说自己要来这里“避避风头”,显然他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林达和女儿的疏忽。
他整日进行创作,将其他一切都置身事外。路遥每天要写作十数小时,常常凌晨三、四点才能入睡,全然忘记了自己已有家室。
二人的思维习惯、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本就有着天差地别,而当路遥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创作中后,与林达的夫妻关系也逐渐名存实亡,只是路遥浑然未觉。
1987年,路遥开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分的创作,这时的路遥,别说陪伴妻女,就连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也被他完全剥夺。
路遥每天工作到深夜,期间饿了就啃干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林达见到他时也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但被路遥拒绝了。
一次又一次的忽视与不理睬,加上自己也要承受养育女儿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林达终于再无法忍受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1992年,林达又一次提出了离婚,这时女儿路远已经小学毕业了。
路遥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愁苦万分,他并不同意离婚。
但林达早已将路远接到了外婆家,又办好了路远的转学手续,这是摆明了要与路遥撇清关系。
见林达态度坚决,路遥只好同意离婚。
同年,路遥又被检查出了肝硬化合并腹水,情况危急。肝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若腹水量过多,则随时有可能危急生命。此时路遥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
这一时期的路遥借住在朋友家中,他经常大口大口的吐血,腹部的剧痛令他无法吞咽食物,他只能靠小米粥果腹。
病痛的折磨令他精神涣散、日渐消瘦。
到了9月,路遥倒下了,之后又被送到西安进行治疗。
一个多月后,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最终,1992年的11月17日,路遥因为肝硬化伴消化道出血离开人世,享年42岁。
而在他住院到去世的三个月中,妻子林达才第一次看望他,且仅仅是为了离婚而来。
路遥最终孤独地离去了,人们对他的妻子林达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林达就是嫌贫爱富,但倘若林达真的如此,她又何必在早年不断资助路遥,并坚持与路遥在一起呢?
二人的共同好友海波曾这样说道:“其实二人之间的不愉快,主要责任并不在林达,而是路遥。”
“他将自己最好、最大、最本质的一面留给了社会与读者,却将阴影留给了林达与女儿。”
路遥病逝后,妻子林达和女儿路远手里拿着一副挽联为他送行,其上写着:“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我们哀诉”。
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指责纷至沓来,人们批判林达是个无情无义的女子,在路遥最艰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林达只是缄默不言。
她将是非功过留给他人评断,但她承受过的那些压力,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诚然,路遥是一个出色的作家、诗人,但他并不能算上一个称职的丈夫、父亲。
点评
知名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评价路遥:“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就像夸父,但终究渴死在逐日的路上。”
路遥的故去,令人扼腕叹息,世上少了一个杰出的作家,一个能够切实体会广大普通民众的哲人。路遥的一生极尽清苦,其感情也始终未能顺利,即便是临终也要被妻子强迫签下离婚协议。
但于文学事业而言,他又是无比成功的,他的作品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被奉为不朽的佳作。其艰苦卓绝的创作经历,其坚韧不拨的意志,时时激励着后来者。
但在对婚姻的处理上,路遥却做得并不够好。
不过要说责任全然路遥,却也过于武断。对于林达这样的新时代女性来说,她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的上家庭妇女,整日相夫教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
这段感情最终会落幕,路遥固然有错,但二人观念、思维的不同,也注定了他们的婚恋无法长久。
参考文献
1、央视网:《路遥的平凡世界》
2、光明数字报:《路遥的婚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