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此语用来表达家族传承的艰难恰当不过。但是,纵览中国历史却仍旧不乏能够跳出此论的名门望族。这些名门望族传承千载而不断绝,影响力巨大,后人更是为其冠以“世家”之称谓,正所谓“世家,谓世世有禄之家也”是也。
在隋唐时期,“五姓七望”便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世家大族。他们的政治地位超然,而为了能够巩固世家地位,他们更是互为姻亲,外姓宗族人员即便是当时的皇室宗亲也极难融入他们之中。
你知道这“五姓七望”是那几大世家吗?他们又有何渊源吗?
姓氏作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历史渊源悠久,而“五姓”的由来亦是如此。其中李氏源自上古颛顼孙皋陶之后;崔氏则源于姜姓,据传是炎帝之后;卢氏亦是出自姜姓,为齐国姜尚后裔,后因封地才改姓为卢氏;郑氏则是姬姓、子姓、姜姓改姓居多,以周朝郑恒公为始祖;王氏则是源自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之姬姓。
这些姓氏,可以说都是出自名门,但显然这并不是他们能够延传千年,并借由此而长盛不衰的原因 。而要解答他们为何会长盛不衰,并在隋唐时成就“五姓七望”的盛况,显然这与时代是息息相关的。
于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成为了必然。晋升途径的被垄断,也让士族政治成为了一股重要的甚至能够左右政局的力量。而与这种局面形成相符的也是各大世家对于“门第”的重视,“门当户对”也就成为了他们维系既得权利的必然选择,表现在婚姻嫁娶上就是士族通婚,互为依仗;至于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婚配,则极为少见。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以及“占田荫客制”的推行,也进一步延续了士族政治的强势,这些名门世家占据了各种生产资料以及晋升途径,甚至于皇帝都难免被掣肘。
孝文帝时便有“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的说法,这四姓高门亦是当时天下士族的最高门。又另有陇西李氏以其李冲名终天下,是以“五姓”之列遂成,而崔氏、李氏中又分别延传出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是以“七望”亦成。
这里既有李唐皇室鲜卑族裔,自称陇西李氏的不正常原因,又有“五姓七望”对于权力的把持力太高的原因。
单以崔氏为例,有唐一朝便出了29位宰相,其他的高官不胜枚举。时有谚语“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它也成为了公认的天下第一高门,豪族之首。没错,比唐王朝的本性还要尊贵。
而这种尊贵,还体现在社会的公认度上。太宗李世民曾命修《氏族志》,意图打压士族,抬高皇室,但是编修者却仍旧以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即便是后来打压也于事无补。
方法很是简单,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也就说仍旧是一成不变的联姻通婚。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通婚, 赵郡李氏与 博陵崔氏世代通婚,范阳卢氏又与荥阳郑氏婚配……
而这种结果就是连盛唐时的名相薛元超都要自叹一生的遗憾是未能娶五姓之女,有趣的是唐文宗时 ,唐文宗想要郑氏女为太子妃,却被断然拒绝。五姓七望权势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如此之世家,如此之名门望族,在历史洪流面前却还是难以抵挡大势。而随着五代十国这样一个被史家冠以“季世”的时代的开启,士族被屠杀殆尽,武人政治的兴起,也让“五姓七望”成为了中国政治上的最后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