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字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每个人的代表符号。现在人们的名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往往是两个字,三个字或者四个字,四字姓名大多为复姓,也有少数例外,少数民族的朋友名字可能会更长一些。现在的人们给孩子起名显得更加“随意”,名字的意义已经不重要,只要听上去“高雅”就可以。
一个人的名字是可以包罗万象的,例如山川河岳,天文地理,四季变换,风水八卦等等,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那幺姓名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接下来就了解一下古人姓与名演变历程!
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表字”兴起的由来及其礼仪形式
追溯到2000年以前,夏商周时代,人的姓名只有姓氏,虽然这是一个词语,但是姓归姓,氏归氏,此时还没有 “表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表字”才逐渐兴起,并且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接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表字”的兴起得益于一种成人礼,古时候一个男子的成人礼是非常重要的,接受成人礼便代表了该男子可以娶妻生子,上阵杀敌,入仕为官,这种成人礼便是加冠礼。
男子成年之后,便需进行士冠礼,非常隆重,场面丝毫不亚于大婚之礼。但是因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俗,对男子成年的年龄要求也不相同,大都是在14周岁以后,20周岁以前。
士冠礼的第一步先要进行筮日筮宾,就是通过占卜的方法来确定士冠礼的日期。占卜出时间之后再筮宾,在所有的宾客中,再次通过占卜的手段确定一个人为正宾。既然是占卜,其中的可操作空间就会非常大,占卜的结果往往是由场中身份最高的人来担任正宾。正宾的用处我们下面会讲。
士冠礼的第二步——约期戒宾,通知所有宾客士冠礼的举行时间。等到士冠礼开始的时候,流程是非常繁杂的,全部概括起来便统称为正礼,包括摆设礼器,祭物,迎接宾客入家庙等一共10项。
士冠礼的第三步——“三加冠”,这才是真正的冠礼仪式。“三加冠”首加布冠,表示加冠者具备了衣食的能力。“三加冠”次加皮冠也称为武冠,意味着加冠者具备了基本的武技。第三加爵冠,意思是加冠者具备了文韬武略的能力,可以入仕为官或者披甲上阵。
《士冠礼》筮于庙门。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即位于门东,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西面。筮人执策,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
做完上面的所有流程,正宾登场,进行整个士冠礼最重要的两项流程。首先,正宾需要为加冠者赐酒,只有喝下这杯酒才证明加冠者真正的成年。除了赐酒之外,正宾还要为加冠者赐名,这个名字便是“表字”。费尽周章,其实只为这一个“表字”,也就是姓名。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如果一个人能拥有“表字”,这是身份的象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拥有,寻常老百姓远远没有这个资格。
成年男子行完加冠礼后,得到正宾赐名,这就是他以后所必需使用的名字。之前父母给起的那个名字还会继续使用,但是除了国君以及父母,师长之外,别人是不可以称呼这个名字的,非常不礼貌。
《仪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周瑜名瑜,字公瑾。
苏秦在历史上算是声名远播,年少时头悬梁锥刺股,成年后六国封相。苏秦在士冠礼时,正宾给他起的“表字”叫做季子。所以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会把苏秦称呼为苏季子,称呼他为苏秦是很不礼貌的。
二、古人的姓氏非常繁琐也非常有讲究,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了解了“表字”之后,我们再来看姓氏,古人的姓氏非常麻烦但也非常有讲究。例如秦始皇,本名叫做嬴政,所以他姓嬴名政,这是按照姓名来说。如果按照姓氏来说的话,秦始皇应该叫做赵氏赢政,赵氏就是秦始皇的氏。
我们再来看下燕国名将乐毅,中学历史课本曾多次提到他。乐毅的姓氏之高贵,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可以排进前列的,乐毅的姓氏为子氏乐毅!
商朝统治者是子氏,春秋的宋国国君也是子氏,这是一种血脉的延续,身份的象征。而且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人是没有的。
《通志·氏族略》: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周初,周公旦平“管蔡之乱”,封商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都建立宋国。
男子的姓氏已经非常繁琐,但是女子的姓氏会更加麻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秦汉结束,女子的姓氏是大有讲究的。出嫁前会按照父母给的姓名来称呼,但是出嫁之后就要有所改变了,在姓氏之前要加上国家的名字。我们还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例,始皇的奶奶名为夏姬。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子楚母曰夏姬,毋爱。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
夏姬出嫁后的姓名,需要带上自己的国家名称,那便是秦赵氏夏姬。秦是国家名,赵氏为氏,夏姬是她的本名。此处的秦只是假设,因为夏姬是哪国人史书上并无记载,所以将其算为秦国人。当年夏姬嫁给秦王,在她的姓氏前面还要加上丈夫受封的国家名称。
假设一下,倘若夏姬没有嫁给秦王,而是嫁给了一个普通人,她的姓氏该如何修改呢?非常简单,什么也不用改,那个年代有姓有氏的人并不多,连个正经姓氏都没有,又哪里需要改?是不是很难相信呢?
就拿朱元璋来说,朱元璋是他给自己取的名,其实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明朝时,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出生后,会按照生日的时间来起名,朱重八的名字含义就是农历8月8号生的。像这样的名字没有必要去添加姓氏、领地以及国名。
由此来看姓氏是非常复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如此繁琐的姓氏体系也是会被历史发展所简化。
三、历史发展的脚步促使了名字的兴起,古人可以给自己取字或号
如同姓氏一样,名字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名和字。名是父母所起,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及师长和国君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
无法称呼姓名,那该怎么称呼呢?每一个人成年之后都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名,这个名就是字,可用于同辈之间的称谓,代替父母所起的本名。
此时的士冠礼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求人不如求己,耗费大量金钱举行的士冠礼,根本无法融入到普通民众阶层,“表字”的消亡是大势所趋。
随着大汉帝国的灰飞烟灭,混乱的三国时期来临,名字体系开始兴起。就好比说诸葛亮,诸葛亮是他的本名,是父母为他所取,一般人不可以称呼。但是刘备则可以称呼他为诸葛亮,因为刘备是国君。而张飞和关羽就不可以,因为他们是同辈中人。所以很多人称呼诸葛亮为诸葛孔明,孔明便是诸葛亮给自己起的字。
不管是观看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还是拜读名著《三国演义》,里面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有自己的字,例如说曹操字孟德,吕布字奉先,关羽字云长,赵云字子龙等等。
除了字之外,从三国时期开始,古人们也会给自己取一个“号”。“号”也是可以让别人称呼的。诸葛亮“号”卧龙,人称诸葛卧龙,或者卧龙先生。
“号”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多年,就好比说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直接叫苏轼不礼貌,因为这是他的名,所以大家都叫他苏东坡,或者苏子瞻(苏轼字子瞻)
比较起姓氏来说的话,名字已经简化随意了很多,也从达官贵人阶层走进了千家万户。
乳名是父母给孩子起的爱称,很多人都以为乳名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其实不然,早在千年以前,古人们就有给孩子起乳名的习惯。就好比说曹操,曹操是他的姓和名,父母起的,之后曹操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叫孟德,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因此曹操的敌人大都会称呼他为曹阿瞒,带有嘲讽侮辱的意思。
结语: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古人们在给自己起名字时确实很有讲究,但是也很繁琐。姓氏和名字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 “百家姓”。
现在的姓名简单好记,也易于书写,是适应我们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明了是我们这个时代姓名的特点。
参考文献:
《士冠礼》
《礼仪》
《通志·氏族略》
《史记·吕不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