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自以为的爱,其实是情感暴力

2023-09-30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别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自以为的爱,其实是情感暴力

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总喜欢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试图通过让孩子感动父母辛苦付出的方式,来达到孩子听话的目的。却殊不知,这种打着以爱为名义的旗帜,是对孩子进行一场无声的情感暴力,成了Ta一辈子都可能无法疗愈的伤。

被爱捆绑的孩子,如同那被折翼的天使

习惯性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父母,往往是控制性的父母,总是强势得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因为自身的需求被长期忽视,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就像那被折翼的天使,再也无法自由得在蓝天下翱翔。

1.没有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存在。

然而在控制性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因为被剥夺了自由成长的权利,变成了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机器。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父母的想法永远是对的,只需按照父母的命令去执行即可。一旦没了父母的指令,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们反而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因为父母总是用引起孩子愧疚的方式来让其听话,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发生冲突,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从来都是在为别人找理由。

这些孩子性格往往都是自卑敏感,害怕冲突、害怕让他人失望,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别人讨厌。为了讨好他人,得到他们的认可,常常会委曲求全,甚至苛责自己。

2.生活低能

早年间,新闻曾报道了神童魏永康的传奇:4岁完成初中学业,13岁考上湘潭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学习。然而智力超群的他后续却被中科院退学了,其原因竟是没有基本的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仅仅只会学习这一件事。

深入了解发现,这与魏永康的母亲曾雪梅有着密切关系。曾雪梅为了儿子能实现自己当初没有完成的读书梦,不仅要求其严格按照自己的教育计划学习,还不允许其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控制型父母为了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上,就会在其他方面上包办一切,绝不允许孩子“不务正业”。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生活低能,无法正常融入社会中,只能在父母的“怀抱”中生活。

3.自毁前程

近年来,未成年自杀的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大都与其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通过道德绑架来控制孩子有关系。

用爱绑架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当压力积累到孩子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采取自毁前程等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承受不住妈妈高压式的爱,她选择跳河轻生。在跳河前,英子甚至哭着对妈妈喊出:“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在这句令人痛心的话背后,是妈妈宋倩自我感动式、令人窒息般的母爱,是英子连续一个月失眠后的痛苦爆发。

无疑,宋倩是幸运的,因为她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有太多正值青春的孩子为了逃离父母用爱筑成的牢笼而付出了宝贵生命的代价。

不会爱的父母,其实很可怜

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是道德绑架式教育的受害者。

因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而然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形成了一个代际相传的恶性循环。

在他们看来,是因为想要保护孩子,不希望孩子再吃自己以前吃过的亏,所以才会“苦口婆心”得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

不可否认,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却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个人自主意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父母眼里的好并不一定是孩子所喜欢的。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同想法的时候,父母就会感到很委屈,很不理解,不由自主得就会向孩子吐槽自己辛苦的付出。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爱说“我都是为你好”的父母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不听话的情况,无奈之下选择了打感情牌的方式,试图以此引起孩子的愧疚之心,从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还可以欺骗自己:不是通过打骂的暴力方式强势让孩子听话,而是孩子不忍心我的辛苦付出自愿听话的。

避免情感暴力,需要父母做出改变

没有一个父母想要真正伤害自己的孩子,为了避免出现情感暴力,可以尝试做出如下改变。

1.尊重孩子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学会尊重孩子,是为人父母应学会的第一课。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得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能做的是为孩子的人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而不是直接替孩子做选择。

想要做到尊重孩子,父母需要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即使知道孩子这样的选择会走弯路,父母也只能做到提醒与引导,切不可以爱为借口粗暴阻止孩子去“犯错”。

就像毕淑敏曾说过:“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2.不畏惧矛盾

身为父母,我们都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是温馨和谐的。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父母与孩子之间必然会存在争吵与矛盾,这是无法躲避的。

我们得学着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做好准备未来会被孩子挑战、反驳。这样在遇到与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似乎孩子做了很“伤天害理”的事。在看似激烈的冲突背后,是孩子追求独立成长的必经阶段。

当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刀切得认为孩子不懂事,强制要求孩子听自己的。如果因为畏惧矛盾,而把家庭氛围恶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时,孩子的人生也将暗无天日。

3.多爱自己一点

爱可以很温暖,也可以很可拍。

当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不惜牺牲自己去爱孩子时,就会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中:我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你得按照我的想法生活;接受不了孩子的反抗,认为这是精神背叛。

同时这样的爱,孩子只会感到巨大的压力,甚至会觉得无比窒息。父母正确爱孩子的方式应该是我很爱你,同样我也很爱我自己。

当父母懂得爱自己,学会取悦自己时,就不会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彼此,家庭氛围会变得轻松很多。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愿我们学会正确去爱,做孩子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1ffa86d214351868cd33f9e95df3d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