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孜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72年,22岁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举家来到英国伦敦,她的父亲在此之、前从伊拉克某党派主席的位子刚刚退下来。彼时的伦敦城市面貌正在经历翻新,新兴的文化艺术、建筑、景观等领域的革新者正与坚守维多利亚风格的传统学究们剑拔弩张。扎哈·哈迪德就读的学校也正处在这场暴风的中心。
扎哈·哈迪德为撒切尔夫人讲解山顶竞赛模型
那时候,在这位家庭条件优渥的阿拉伯女人眼中,AA School的校园里充满了革新和包容的气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未来建筑师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思潮的交流及发掘,没人谈论出身、人种的问题,大家的焦点都在对于建筑艺术的热爱方面,这使她深深爱上了这所学校,并在毕业后选择了继续在此任教长达十余年,同时她对于伦敦的感情也愈发浓重,而伦敦也因她的光芒慢慢展现而对她产生了敬意和更深的认同感,AA School甚至将她在校时的照片放在了校史的首页。
2016年3月的最后一天,65岁的扎哈·哈迪德于美国迈阿密的一间医院中去世,按照事务所的声明内容,“她本周早些时候感染了支气管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突发心脏病而去世。”英国文化大臣、伦敦市长几乎在第一时间表达了震惊和悼念。
出于对这位卓越建筑师的缅怀及敬意,在2022年的夏天,伦敦市同时出现了两个关于她的展览。一个展览是名为“扎哈·哈迪德:重新想象伦敦”(ZahaHadid: Reimagining London),另一个展览名为“一切都在流动”(Everything Flows)。
“扎哈·哈迪德:重新想象伦敦”由考陶德艺术学院硕士项目的学生们策划,与扎哈·哈迪德基金会合作举办,展览位于扎哈·哈迪德在克莱肯威尔的前办公室。该展览以主题形式将基金会的藏品和档案进行了详细梳理,展示了扎哈·哈迪德对伦敦这座她所热爱的城市在她生命各个时期的设想及热爱。
十九世纪博物馆,1977-1978年
展览基本按照扎哈·哈迪德从学生时代到独立创作过程的时间顺序进行有组织的展陈。首先是初期,在她受到导师库哈斯及后来OMA的精致风格影响,代表作品为“十九世纪博物馆”的项目轴测图,可以看到博物馆和酒店以建筑轮廓的形式覆盖在查令十字车站的遗址上,铁路线和泰晤士河与之在画面中心进行汇聚。
扎哈设想的十四层高酒店
后来她受到至上主义艺术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的影响,在她名为“马列维奇的 Tektonik”(Tektonik可理解为马列维奇制作的一系列形如小型建筑物的雕塑)的项目中,在图纸中清楚地使用了马列维奇风格的随机体块及表现手法,她设计了一个十几层高的酒店横跨伦敦中心区的亨格福德桥,拼贴画、平面图、剖面图和轴测图穿插的建筑语言与艺术绘画的结合形式也成为了她后来作品的表现特征。展出的还有她的笔记本和速写本,其中记录了她在伦敦的学习生活细节。有一个笔记本在展示时打开的正是马列维奇讲座笔记的一页。
扎哈·哈迪德,伦敦2066
伦敦2066,莱斯特广场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迪德为时尚杂志所做的绘画《伦敦 2066》。这幅画创作于1991年,是扎哈受《Vogue》杂志邀约为该杂志庆祝成立75周年所做,主题为畅享2066年的伦敦。这幅极为典型的作品中有她在未来建筑及其它作品中常用到的思想:立方体消失在远方进而转化为曲面形体;不同色带以高速运动的形式穿过大场景并在某处停留下来形成建筑体,似乎代表泰晤士河也代表着建筑物、街道、人群的流动;覆盖在伦敦的抽象地图上的线条由二维转为三维,将观者的视角进行了转换。
展览不仅传达了哈迪德初期创作的轨迹,也揭示了她与伦敦深切的感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她在事业早期的坎坷经历。在1976到1986这十年时间内,她非常积极地参与每一个在伦敦的投标设计,在这些几十个未中标的项目中,满含着她夜以继日的伏案工作以及付出的巨大精力。实际上,直到2008年,哈迪德才第一次在伦敦建成了一座永久性建筑,那便是伦敦水上运动中心。此时的她距离来到伦敦已经过去了36年。纵观哈迪德的职业生涯,50多个建成项目中,只有4个在伦敦建成,它们分别是:伦敦水上运动中心(the LondonAquatics Centre)、伊芙琳·格雷斯学院(EvelynGrace Academy)、乐家伦敦展览馆(Roca LondonGallery)、蛇形画廊(the Serpentine SacklerGallery)。
不得不说,哈迪德属于厚积薄发的建筑师。在40岁后,她的独立作品才开始在世界各地陆续建成,其间经历了诸如设计理念、表达形式、甚至包括性别和阿拉伯出身等原因与建设方未能达成一致的各类缘由。这使得哈迪德对自己的设计理念愈发坚定,也越来越能在不断的失败中提炼和发展独树一帜的风格,直到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成为了她一击成名的作品后,她是带着磨好的剑杀入了当代建筑的洪流之中的。
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
值得提到的是,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项目的联络方最初委托扎哈设计的是一件家具,而非一栋建筑。在扎哈·哈迪德的主动要求下才给了这次设计建筑的机会。显然,她倾其所能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将一件颠覆传统的经典作品牢牢印在了建筑史册上,此时她44岁。
2000年后,哈迪德步入天命之年,建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结构和幕墙系统的迭代更新给她的理念穿上了起飞的翅膀,她开始将年轻时只停留在草稿和模型的曲面元素纳入到实际项目中,也将目的地瞄准了她热爱的伦敦。
2004年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主办权,哈迪德便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并最终中标,按照评标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罗杰斯的说法,54岁的哈迪德以“地狱般战斗的状态最终完成了这届奥运会最成功的建筑”。
伦敦水上艺术中心
伦敦水上运动中心的形态兼具水和鱼类的特点,它的立面细节升腾向上,带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或许是扎哈最终走向曲面这种带有自然生态特点的出发点之一:唯有生命可歌可赞。伦敦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而她通过建筑给予这座城市回馈和响应。
伊芙琳·格雷斯学院
2006年,扎哈启动了在伦敦的另一代表作伊芙琳·格雷斯学院的设计,学院在伦敦市内的地块非常狭小,需要容纳的学生却比较多,她打破了传统学校的运动场地与教学楼分离的形态,将运动跑道与Z字型的楼体进行了交叠,这种曾经只在她的绘画中出现的交叠概念在现实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并赋予了“跑向知识”的积极象征形态。
2009年,59岁的扎哈受百年卫浴品牌乐家ROCA集团委托,为其在伦敦设计一座画廊,位置是在切尔西港口附近的多层综合楼一楼,扎哈的外立面设计与其上方的立面截然不同,室内也将曲面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此时扎哈在全球其它地区落成的参数化设计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并且已经带有鲜明的扎哈个人风格辨识度。
乐家伦敦展览馆
2022年6月,乐家伦敦画廊落成10周年之际,以扎哈建筑外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在此举行,展览名为“一切都在流动”(Everything Flows)。1100平方米画廊的雕塑空间被精心打造成了沉浸式装置场所,从时尚珠宝到家居饰品和家具、地毯和照明。这些都是扎哈在建筑设计之外被人们所熟知的领域。
也许存在这样一种悖论,先锋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往往领先于建造工程的技术发展,这是她在早年无数投标失败的原因之一。扎哈在建筑设计之外,将参数化的理念应用于易于实现的更小的、与建筑空间有关的物件中,严格来说不能算作一种妥协(尽管她曾经承认过小的物品易于实现想法),而应视为一种对于设计理念的贯彻:建筑师不可只在意室内外长什么样子,也应去关注并设计室内外的各种与人日常活动有关的物品。
2013年,扎哈走进伦敦著名的海德公园,在那里,有一组名为Serpentine Gallery(蛇形画廊)的建筑群,它自1970年成立后一直以举办全球顶级艺术展览闻名,这里也是年轻时扎哈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蛇形画廊
2000年以来,蛇形画廊每年都会委托一位著名建筑师建造一个临时夏季凉亭,第一位参与的便是扎哈。13年后,63岁的扎哈在这里建成了永久性的北翼画廊,也成了扎哈留在伦敦的最后一件作品。蛇形画廊的姿态是高傲而与周边极为不同的,它凝聚了这位伊拉克裔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精华,像一块纱巾一样,又如当年漂洋过海望着异乡的少女眼前的云雾。
文 Article / 王孜 Zi Wang
图 Pictures / 扎哈·哈迪德基金会 Zaha Hadid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