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战士救出一对母子,才知自己母亲已遇难!他们的恩情中国人永不能忘

2019-07-28     河北好书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沉睡中的唐山。短短十几秒,大地撕裂,城市夷为平地,无数人被埋在废墟之下。

某部队率先接到命令,赶往唐山抗震救灾。当年,入伍刚4个多月的马誉炜,随部队参加了抗震救灾,在唐山度过了4个月多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亲眼目睹了救灾过程中感人的一幕幕——

地震灾区已是一片废墟

为了挖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有的战士指甲都抠掉了,鲜血直淌;一位战士在地震中右臂骨折,他打着石膏坚持救人;有的伤员大便解不出来,用药后也不见好转,医务人员就用手一点点儿地帮助他们抠;有的伤员小便排不出来,医护人员就用嘴含着导尿管,一口口地往外吸……

马誉炜把这些故事写成《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一书,日前此书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有的战士指甲都抠掉了,鲜血直淌

约在7月30日下午,唐山地区又发生了较大余震。刚刚趋于平静的城市,废墟瓦砾又发出刺耳的挤压声,废墟上冒起些许烟尘,显得有几分恐怖和瘆人。此刻,从我们连救灾场地的楼的底层,又传来一个人断断续续的微弱呼救声。指导员耿仁虎冒着余震钻进打开的洞口里。

漆黑闷热的洞里,灰尘呛得他头晕目眩,洞内碎砖烂瓦不断掉落下来,砸在指导员的身上、头上。耿指导员把脸紧紧贴在洞壁上,屏声静气仔细听……听见了!那微弱的呻吟声是从残墙的裂缝里传出来的!

战士们在徒手清理废墟,搬除水泥预制板

但就在这时,人们发现有一块水泥预制板架在半截残墙上,死死地挡住了营救的去路。指导员一声令下:“同志们!我们把洞上的这些东西都搬走!”随着话音,耿指导员满身尘土、灰头土脸地钻了出来,与战士们一起动手搬盖在洞口的那些预制板、钢筋等物件。没有吊车,没有铲车,官兵们硬是用钢铁般的臂膀和肩头,把70多块水泥板抬走了,把14根水泥过梁和成千上百公斤的钢筋抬走了,一堆堆砖石瓦砾和被砸坏的室内各种设施也被清除了。

就这样,从四楼残顶到一楼底层,幸存者王晋老师出现了!可最后还有两根水泥梁斜成十字架死死地卡在他的脚上,使他无法抽出身来。此时,王晋看到官兵们由于饥渴劳累个个眼睛布满了血丝,有的战士的指甲都抠掉了,鲜血直淌,他眼含热泪恳求道:“解放军同志!求求你们,快把我的脚锯掉吧!再也不能让你们担险受累啦!”

“老师,您不要喊,不要喊!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把你完整地救出来呀!”大家一面安慰王晋,一面找来铁丝绳索,拴住大梁,在耿指导员的统一号令下,我们几十号人一起拉,终于把大梁吊起来,最后把王晋救了出来。这位中学语文老师,紧紧握着耿指导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解放军!你们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人哪!”

战士们在抗震救灾现场

一小杯水,在战士们中间传来传去

震后极度缺水。我和小黄费了好大劲终于抬水来了。不过一路上群众舀去那么多的水,我俩抬的水只剩下半桶了。

副连长侯庆云拿起一个黄绿色的军用洗漱杯子,舀了一杯水。这一小杯水,在几十号战友间传来传去,大家只是湿润一下嘴唇、喉咙,便一声不吭地又去抬那预制板了。

这样的镜头似曾相识。在电影《上甘岭》上,坑道里,那一个苹果在战士和伤病员间传来传去,不也是这样谦让,这样的深情吗?

最后,侯副连长又舀起一小杯水,说:“来!小马,小黄!你们两个也喝一口吧!”

我俩都摇摇头,说我们刚才打水的时候喝过了。其实,我们俩在抬水的路上确实喝过水,但那是在路边低洼处,可能是什么时候下雨积下的薄薄一层水。那水是烫的,黄色的,满是土腥味夹杂着一股骚臭味。

作者1976年摄于河北定州

在地震中右臂骨折,他打着石膏救人

连队先前有个战士叫李新光,作为工农兵学员,他于两年前经组织推荐到当时的唐山煤炭医学院读书。地震前一天,学校放暑假了,有许多同学当天就启程回家各奔东西了,因此逃过地震一劫。

李新光因还有点儿事要办,想在第二天再回北京的家。不成想当天夜里赶上大地震,当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连人带床从三楼就飞出来了,坠落地上半天没有缓过神儿来。还好,李新光只是右胳膊受了伤,骨折了。更多的同学在地震中丧命,生死就在一瞬间。

震后听说连队来唐山抗震救灾,李新光顾不上胳膊上的伤,立即赶到连队,要求投入抢险救灾的战斗。连长指导员劝他还是休息休息,以养伤为主。他说:“我不能休息!这么多百姓在流血,我是学医的,这里更需要我!”

在以后的许多天里,李新光成为我们机枪一连的编外士兵,也是特别加强的卫生力量,在连队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大地震后的废墟就是战士们战斗的战场

在唐山矿冶学院附近,有一位被救出来的年轻人,因伤势过重,呼吸困难,生命十分危险。李新光毫不犹豫地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又用嘴吸出他嘴里的血痰,使这位年轻人转危为安。在抢救过程中,李新光受伤的右臂几次被碰着,战友们劝他不要这么不要命,注意关照自己的伤痛,他说:“没关系,救治群众要紧!我的胳膊都打上石膏了,不怕碰,你们不要为我担心。”可与他住在一起的卫生员曾荣学发现,每天就寝时,李新光都是十分吃力、痛苦地捂着胳膊。

有一位地震中受伤的老人,左腿骨折,腿上一道一寸多长的口子露出骨头,由于在废墟里待得时间太长,伤口已经化脓、生蛆了,李新光为他固定好骨折部位,又用镊子一个一个把蛆夹出来,为他清洗伤口。老人望着这位右胳膊打着绷带,用左手为自己救治伤口的解放军医生,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比我儿子还要亲的亲人哪!”

医护人员用嘴含着导尿管,一口口往外吸

值得一说的,还有地处唐山重灾区的某医院。地震以后,这个医院与整个唐山一样,也成为一片废墟。但从废墟里爬出来的部分同志,不顾个人伤痛,立即投入紧急抢险救人。就在7月28日一天,抢救和送治500多名群众伤员。有的医务人员累得晕倒在手术台和伤病员的床前。

一次,医疗组正在抢救一位伤员时,一阵余震袭来,附近残墙断壁倒塌,碎砖乱石纷飞,伤病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军医和护士迅速扑到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碎砖乱石,保护伤员的安全。

有的伤员手和胳膊受伤,吃饭喝水都不能自理,医务人员就一勺勺地喂饭喂水;有的伤病员呼吸困难,医务人员就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有的伤员大便解不出来,用药后也不见好转,医务人员就用手一点点儿地帮助他们抠;有的伤员小便排不出来,医护人员就用嘴含着导尿管,一口口地往外吸……就这样,许多伤员在这里得到了及时治疗,转危为安。

解放军女护士在给伤员做人工呼吸

“假如她活着,也会支持我去救别人”

三班战士刘会来,家住在震中心的丰南县城,父母和哥嫂一大家子人住在一处比较简陋的三间砖瓦房里。那时,通信手段极其落后,再加上地震破坏影响,因此地震之后他与家人一直没有联系上。每天小刘都和我们一样,积极做着投入抢险救灾的各种准备,他把对家中亲人的惦念默默埋藏在心底。

7月31日下午1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听说有一栋楼房二层四室田岷一家五口还被压在下面。一排长潘廷孝就带着我们全排迅速投入抢险救援。我们也不知抬走多少个水泥预制板,扒开多少砖石和杂物,终于露出二层四室的断壁残垣。我们从凉台入手,打开一个缺口,很快就发现一具尸体,大概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穿着一个小裤头,脊背上都是血。

正在我们忙着搬运这具尸体时,突然听到里间有呼救声。刘会来个子小、身体灵巧,立即钻进洞内,他借着手电的光亮,边呼喊、寻找,边清理洞内的杂物。为了减少震动和误伤被压的人,小刘放下铁锹,用双手向外扒碎土砖石,手磨破了,汗水使衣服贴在身上,他丝毫顾不上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向里掘进。

战士们奋不顾身争分夺秒抢险救人

在大家的紧密配合下,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田岷娘儿俩被救了出来。这时,洞内又传出一个老人的呻吟声,刘会来和战友一起,使出全身力气向前移动,经过半个小时的顽强奋战,洞内田岷的母亲和另一个儿童也得救了。而刘会来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炎热难耐,昏倒在洞口。

傍晚时分,战友们把刘会来抬到连队临时住处。小刘休息了一会儿,就要挣扎起来继续去抢险救灾现场。这时,连队通信员进来告诉他,他的哥哥从丰南过来找他了。哥哥一见弟弟的面,就抱住了刘会来,哭着说:“小来子,咱妈不在了!”啊!刚缓过劲儿来的小刘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身体也猛烈起伏着抽泣起来。

当兵仅两年的刘会来,如果不是突来的震灾,本来打算这个月第一次回家探亲的,在保定给妈妈买的翻毛皮鞋都准备好了,这次来执行任务,本打算待到后期去家里,亲眼看着妈妈穿上儿子平生第一次给买的皮鞋,让老人家高兴高兴。子欲孝而亲不在。大地震,这从天而降的祸殃给多少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和怨恨呀!

小刘将哥哥送出临时营区的大门,哥哥一步三回头地带着弟弟对家人的爱和惦念返回丰南了。在以后部队执行任务中,几次都是从小刘家附近路过,他也执意没有回家,他说:“我了解妈妈,假如她活着,也会支持我去救别人。我在这里坚持战斗,就是对死去的妈妈最好的祭奠。”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贾立芳摘编自《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一书

编辑/贾立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twlPGwB8g2yegND9Q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