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作者,享年87岁的举世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晚年亲著了一本自传叫做《活着为了讲述》
此书英文译名的语感更绝,叫做:《Living to Tell the Tale》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懈的创作是对生命和世人的一种馈赠——
而今年,在即拿过奥斯卡又拿过戛纳最佳导演将的,传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77岁)的攒局,
业已早就演技封神的三位奥斯卡奖得主:
阿尔·帕西诺(79岁)
罗伯特·德尼罗(76岁)
乔·佩西(76)等一众老艺术家们协力锻造的,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年度影作《爱尔兰人》中,
观众仿佛就此领悟到什么叫:
活到老,讲述到老,燃烧到老……
而正如英语文化内特别喜欢以The last什么什么(最后的)来命名文艺作品的偏好(例如电影《最后的武士》《最后的莫西干人》以及片中角色原型的传记片《最后巨人》)
在这个“后黑帮电影”时代,本片可谓是最后的黑帮史诗。
介绍这部影片的文章有很多,
但今晚,让我们从感性角度去分析影片内外——
《爱尔兰人》
The Irishman
正所谓:
一山不容二虎,王不见王,
罗伯特·德尼罗与阿尔·帕西诺作为同时代的演技天王,两派阵营粉丝常撕谁更牛逼,
不过,同为意大利裔的两人倒并不怎么介意,且早在1974问世的黑帮神作续集《教父2》有过合作,
而到2019年的本片之中,德尼罗实力证明自己比帕西诺狠毒——
他所饰演的黑帮杀手,连发数枪崩死了后者,这背后恩怨得需从头说起。
首先,作为一部真人真案改编的电影,
本片故事取材自作家查尔斯·布兰,
从意大利黑手党杀手弗兰克·希兰处所采写的纪实文学原著《我听说你刷房子》(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本片主角,现实中的弗兰克·希兰
但这个刷房子可不是“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那首欢乐童谣所述的字面意思。
片中,“我听说你刷房子”实则是句黑话:
暗指杀人喷溅的鲜血刷染了房墙。
而这就是德尼罗所饰演的身为黑手党成员的男主的一生“事业”
影片的开场以一组长镜头,
展现养老院内景活动,
继而自然聚焦到在此迎接死神了来接自己的弗兰克身上,
于是,他对着镜头向观众讲起了波澜罪孽的一生,
同时通过他的口述和视角还原内幕和那场时代谜案:
注意观察嘴部
从电影旁白到角色自述的叙事转换非常生动
最初,身为二战退伍兵的弗兰克依靠货卡运输司机的工作,艰难养活妻女一大家子,
直到一次里应外合的运守自盗,使他摊上官司,
把一车货给偷了,而同时,这也使他第一次切身与帕西诺饰演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这个大人物产生直接产生关联——受益于这位高权重的后者,为卡车兄弟们争取的利好政策,弗兰克竟然全身而退。
当然,地位悬殊的两人建立实质关系,乃至成为挚友,需要一座桥梁,
而老戏骨乔·佩西所饰演的黑帮大佬兼掮客罗素·布法力诺便正是这样的存在,
现实中的罗素·布法力诺
片中,这个角色的出场方式,是因要去外地参加堂弟女儿的婚礼,由于他不喜欢坐飞机,身为门徒的弗兰克充当司机,驾车前往,
而路途之上,两人恰好经过当年偶遇的路段,触发回忆——彼时从事货车司机弗兰克途中故障熄火,而大佬罗素指点修理。
正是这次邂逅彻底改变了弗兰克的命运,被对方看中潜力的他受邀加入黑帮,成为杀手。
叙事频繁在中青年和老年时间段跳切,因此需用技术实现减龄
而参加婚礼这个设定似乎致敬黑帮电影至尊《教父1》中,马兰·白兰度在女儿的婚礼当天接待一位求助他“做掉”敌人的影史最经典开场——
怀抱猫咪,胸别玫瑰,
大喜之日,商谈生杀,
电影界至今也没有比这更绝的,在短瞬和反衬之间立住角色的惊艳效果。
同时,无论是基于真实原型还是有意设定,
大佬罗素也是属于韬光养晦型的“儒面虎”,
自此,弗兰克成为他手下“干脏活”“刷房子”的门徒,
手段凶残利落的他,渐渐在道上混出名号来,人们提起他就说“那个爱尔兰佬”,这就是片名的由来。
而正是在罗素的牵线下,弗兰克认识了当初那个因其争取到的利好政策,间接使他受益的,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
现实中的吉米·霍法
至此,从政的吉米与黑帮勾结的内幕也直接剖开在观众面前,
借用片中的原话是,通吃黑白两道的“吉米是当时除总统之外最具权势和活跃度”的政治家。
主张霸道罢工,用黑帮模式推广/政治理念
因此,弗兰克也算是“工作调动”式的,被长期指派到吉米身边做事,一方面保护安全,一方面刺杀政敌,
而片中,对这方面都有展示,例如:
被指控涉黑的吉米甚至在出审法庭之上遭遇公然刺杀,
这魔幻搞笑的一幕是因,吉米作为高危政要平时安保太好,行踪不定,可法庭对外公开听审,当着法官面搞刺杀,这简直了……
而片中,展现了阴谋论的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遇刺,是因触禁到黑手党的利益,所以被清除。
所以。
很难说清是黑帮势力招揽了政客,
还是黑帮渗透到政坛扶位自己人。
要说弗兰克真是会做人到位——
当年,他不仅被罗素慧眼发掘,更是在其的力保之下,才从被触犯到利益的另一位大佬(老戏骨哈威·凯特尔客串)的屠刀下幸免。
而这场戏,乔·佩西所饰演的大佬罗素,在无一句台词情形下,仅靠眼神就能传递出太多信息,
在明年的奥斯卡上其必将再夺最佳男配。
你有一个好朋友罩你
我知道
不,你不知道他有多罩你
而在效力吉米期间,有资本有个性的他,曾因受不了吉米责骂手下团队蠢钝如猪时,当场撂挑子,
爱材又把他真当为朋友对待的吉米,不得不拉下身份,狡辩着“我骂的不包括你,我没看见你也在场”哄回傲娇的弗兰克。
这两次真叫,做人到位,主子赔罪。
熟悉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作品的影迷都了解,其无论在拍摄任何题材作品中,都不乏插入一些喜剧元素,例如《华尔街之狼》中,各种小李子的鬼畜表演。
而在自然也不例外的本片中,帕西诺饰演的吉米贡献了多场戏谑张扬的桥段,
比如:
因在官涉黑等指控,被判刑两年的吉米在监中被毒舌被一同落马的相干人等,遭胖揍的戏码,
不得不说,帕西诺的台词功底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哪个词读重音,哪个词磕绊一下或连读起来加快语速,每句话的起伏变动仿佛都经过精心设计又浑然天成
都去品品这段表演的台词功底
而德尼罗也将弗兰克这个角色身上深重的悲喜感,演绎的不着痕迹——
比如,
基于“喜剧的本质是冒犯”的创作方针,
片中,编排了两场具有冒犯感的双响炮:一次在与一位被道上传为“同志”的接头人碰面时,他忍不住多看几眼,仿佛在验证,或仿佛在猎奇(不是导演恐同,而是1960年代同志还很“隐蔽”)
一次是在与一位人送外号“大耳朵”的接头人碰面时,他又忍不住盯着对方看起来并不大的耳朵观察疑惑,面对警觉对方,他急忙将眼神瞟向别处,装傻充楞的否认,堪称全片最搞笑的片段。
注意看弗兰克的瞟眼和装作耳背
而这些喜感又与他充满悲剧性的命运形成强烈对比——
当初,他为给妻女一大家子人创造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走上黑帮道路(虽然角色又在片中真性情的承认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嗜血和顽劣,但家人对他来说永远最重要)
她对女儿的爱通过金钱表达,他的保护是殴打哪怕无心推搡了女儿一下的人,
因此,在女儿眼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父女十分疏离,
然而,她的女儿自幼却对父亲的好友,表面清白,位高权重的吉米,产生一种近乎父爱的移情,
不可否认,文明的,有官职地位的,更符合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期许,投缘的双方情同父女,
因此,当弗兰克接到上级命令的,必须亲手杀掉出狱后,试图重返政坛的吉米这颗已然失控无用的棋子时,
望着并不知情,沉浸共舞的好友和女儿,
弗兰克真是纠结万分,百感交集。
成年版女儿的演员由奥斯卡女配,老马御用女演员安娜·帕奎因客串
而共舞这一幕也不由让影迷联想到帕西诺经典代表作《闻香识女人》
最终,正如开篇所述,弗兰克将吉米骗到一个指定的屋内,将其杀死,
而导演在处理这场戏的时,做了减法,
没有刻意制作扣人心弦的高潮——
中计的吉米在入门看到地上铺着地板革(现在还有人知道什么叫地板革吗?)的一刻(防止血渗透到地板地摊上)就知道大事不妙,马上招呼弗兰克“有诈,咱们快走”
只是,他死也没料到会被最信任的弗兰克杀死。
毁誉参半,有光辉有牢狱事迹的政治明星吉米·霍法的秘密处决,
在黑手党的暗作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离奇的失踪案之一,他的尸体至今也未找到。
然而,弗兰克失去了挚友,也彻底失去了知晓义父之死内情的女儿的最后好感。
片中,当命不久矣的弗兰克到银行窗口,以办业务者姿态去见女儿时,女儿却避之不及,冷漠离场。、只是,女儿不知道或者说不愿相信,
正是他这个杀人如麻的生父,保她全家过上最平稳的生活——当年如果弗兰克抗命杀死吉米,被处决的将还有弗兰克一家。
太辛酸了
而时间,永远是最残酷的杀手,
当弗兰克看着曾经一个个叱咤风云的黑手党大佬变老变残,生活不能自理,接连得知逝世消息,
行将就木的他也为自己提早挑选了一具符合他爱尔兰后裔身份的绿色棺材(爱尔兰有个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人们通常穿着绿色庆贺)
都成哆哆嗖嗖的老头了
在一部电影中,这样浓缩展现角色一生各种层面的,由盛及衰,不禁使人感慨,厮杀,争权夺利,甚至生命的意义。
给自己选棺材是种什么心情?
本片,拥有着一个堪称伟大的电影结局——
故事最后,等候迎接死神的弗兰克,嘱托听他告诫的神父离开时,给他留一道门缝,
他不是妄想启叩天堂之门,而是对昔日亲手堵死老友逃生的命门的负疚缅怀,
更是异想天开试图让因自幼敏慧,时常从门缝中偷窥他离家赴恶,又终因其作恶多端形同陌路的女儿,能再从某一时空探望俯视自己,愿意接受善良的监审。
《爱尔兰人》是年度佳作,
也绝对配称得上是最后的黑帮史诗,
但希望“传奇之门”永远不被关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sd_Jm8BMH2_cNUg3p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