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尸体,暴露出了野蛮生长的罪恶

2019-12-19   影视地平线

可以这么说,中国电影的未来,依旧是在乡村,那里生活着最真实的中国人。

冷静与残酷的展示着挣扎在底层的群体,而转型时期的社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如何让农村更好地与城市接轨,除了物质层面的接轨,最重要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接轨,比如思想认知,比如价值理念,比如法律意识,比如权利意识等等,这大概就是忻钰坤钟情于这类题材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如果说,2017年上映的《暴裂无声》,是对于阶层分化的直白挑衅,那么,2013年上映的《心迷宫》,则更像是对于复杂人性与多变人心的窥探,在极尽荒诞的视觉冲击中,揭露着法律道德尽失下,野蛮生长的罪恶

《心迷宫》是忻钰坤的荧幕处女作,凭借这部电影,他获得了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和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

这种在专业水准上的认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导演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但是,抛开荣誉回归到电影本身,就《心迷宫》的故事内容而已,多线叙事下的悬疑铺垫,有点类似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可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纯商业片的黑色戏耍上面,而是利用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手法,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在情绪上调动着观众,在内容上吸引着观众。这样,让每一个观影者,都能够在电影种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影子。因为,从外部来看,故事架构巧妙且精细,可从内部来看,电影实则一直都在深挖着中国人身上最为隐秘的“暗疮”。

通过四段相互关联的支线,将每个人物隐藏的秘密统统晾晒出来,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角逐,像极了动物之间的厮杀,最终,文明败在了原始的脚下,而法律也沦丧在了事不关己的麻木中,当支线汇聚在一起时,折射出的是现实社会的众生相。

1

相比较《暴裂无声》的来势汹汹,《心迷宫》就显得克制了些,正是因为这份克制,我们才能够站在一个平视的角度,以参与者的身份,全程追随着故事内容发展的轨迹。那些出现在电影中的各色人物,总是有种熟悉感,仿佛他们就像是村里笑呵呵和你打招呼的邻居们,这正是导演在情绪上埋下的伏笔。

好人与坏人从来没有固定的界线,正所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控制不住的人性阴暗,让人总是跳出文明的束缚,自以为很正确的做着一些荒唐的事情。

电影采用的是多线叙事的手法,而在最开始,导演就把主要人物推了出来。

肖宗耀的生活掌控在父亲手里,除了工作,甚至是他的爱情也不能自己做主,于是,在夜里树林约会的时候,被恰巧路过的白虎撞见,白虎便以此为要挟,索要两万块钱的封口费,不料,肖宗耀失手杀死了白虎。一具尸体出现,延伸出了四条支线,每条支线都有自己的视角,而留给观众的思考余地便增加了不少。

电影中,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绕开法律与道德的限制,利用原始本能去处理问题,从坚守理智到丧失理智,再到不择手段,一点一点的激发着人性深处的阴暗面。在肖卫国处理尸体以及走右周旋的时候,给观众传递的可能是一种父爱的形象,但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自我权力的维护。他是村长,不能有污点出现,长期以来权力的浸染,让他成为了一个世故圆滑的利己主义者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绝对的坏人,只是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从来没有对于他们的行为给出正确的指引,甚至是作为管理者的村长,都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大家对于恶习以为常,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原始的罪恶来自于人性阴暗的肆意,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缺乏精神支撑与价值指引才是根本。

《心迷宫》中通过支线的延伸,让每个出现的人物都各怀心思,在立体化塑造他们的同时,已然暴露出这个村子长期存在的丑陋

比如,看似生活和睦的村长家,霸道的父权强行控制着儿子的生活,父与子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基本沟通的正面碰撞,让亲情时刻处在奔溃的边缘;瘸子与媳妇的相处模式,基本都是在家暴和出轨中度过,伦理道德尽失,爱情便荡然无存;生活在一起的村民,总是抱着看戏心态的旁观,间接的让人性阴暗不断放大,伤人也害己。

这种农村的发展,总是会物质先行,而思想上的滞后性,让很多关于文明秩序的建设,迟迟无法推进。

虽然,有村长作为自治的核心,可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前提下,在各种纠纷出现的时候,大家还是会不约而同地偏向于原始的裁决,所以,才会原本简单的过失伤人事情,朝着不可遏制方向发展,文明与原始博弈中,人们本能的选择了站在原始这一面。

电影中,有三次尸体认领的情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可是,仔细分析这三次荒诞的行为,就会发现,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快速转型之下,所有人情感与精神的涣散

一番折腾下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要了解最真实的人性,农村便是最好的缩影

这并不是讽刺,也不是为了抬高城市的优越性,而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加修饰的直白呈现,这是在人性丑陋带上面具之前,最真实的反映,也是了解所谓文明人最初模样的契机。我想,这足以说明,在思想或是精神上尚未彻底改造之前,就试图先在物质上,强行扣上城市化完成的帽子,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

电影名字叫做“心迷宫”,虽然,这并不是最初忻钰坤导演想要的电影名,却无心插柳的为整部电影锦上添花。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难以揣测的人心就像是一座迷宫,可是,如果结合电影来看的话,我想,大概是对于人们思想滞后与精神沦陷的最好诠释

文明社会自有道德和法律约束,可是,如果这些都失去了,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父权横行,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束手无策,村民在发现尸体的时候,不是选择报警,而是选择找村长商量,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在伦理道德面前,出轨偷情都在一次次的挑战底线,所以,白虎的尸体只是一个引子,呈现被隐藏的人性阴暗才是重点。

在这个充满着谎言的村子里,真相总是被牢牢掩盖,法律与道德时刻接受着挑战,而在电影结尾,利用白虎之前在庙里求神的影像,以及黄欢怀孕假象的戳破,更是将野蛮滋生的罪恶推向了高潮。此刻,观众的情绪已经达到了极点,这是之前导演利用跟拍的第一视角,先行让观众情绪进入到电影的效果。

在大家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觉得后背一阵发凉,人心和人性的确不可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村子发生的一切,估计还只是“文明社会”的冰山一角。

我是比较喜欢这个电影结尾的,时间回到起点,画面定格在神庙里,混迹在人群的白虎,小心翼翼地祈祷着好运的到来,可最终,他却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这样,彻底揭开人们愚昧无知和自私自利的嘴脸,也展示出了法律和道德丢弃后最为原始的罪恶蔓延。神救不了人,大概,只有人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此刻,电影不再是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手法,而是固定镜头的运用,从庙门口自上而下的拍摄,就好像是佛祖冷冷地看着芸芸众生,可谁知道,在这明媚的阳光下,还隐藏着多少肮脏丑陋的人性,佛看不出,人也不自知。

一个人究竟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心迷宫》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间,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精神文明的建构的忽略。总以为,所有人摆脱农村人的身份,就可以改头换面的成为城里人了,其实,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本质上,都存在着原始的兽性,这是无可避免的,倘若不强化道德与法律的约束,那么,罪恶永远都在滋生,而真相则永远无法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