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我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设《发生在抚州红土地上的100个经典革命故事》专栏。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回望过去守初心,直面未来担使命,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遥问先烈前辈、敬问人民群众、叩问内心灵魂,以新担当新作为汲取新的历史荣光,推动我市传承红色基因走深走实,奋力谱写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抚州篇章”。
忠贞不渝
——童景瑞找红军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童景瑞等300多名红军战士编入闽北第二纵队,转战于浙赣闽边区。这些战士大多为江西兴国人,当年在中央苏区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因此产生了一些骄傲自满情绪,加上部队建制原因,有不少人流露出对闽北的不屑,总想打回老家去。这些本可以加以教育和引导的情绪,在当时“左”的错误干扰下,却被视为“改组派”和“AB 团”倾向,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有的红军战士虽身陷囹圄,仍对党对红军忠贞不渝,保持气节。
童景瑞是机枪连连长,屡立战功,被提拔为二纵队三支队队长。1935年9月的一天上午,他在资溪参加饶桥战斗后不久,就被怀疑有“改组派”和“AB 团”行为而被反绑双手,关押在一座竹楼上。竹楼不远就是竹山。
童景瑞百思不解,我为革命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怎么就成了“AB 团”?一定是红军内部有暗藏的敌人,妄图分裂和削弱红军。他想起以往在苏区时期,有不少红军官兵和地方干部被诬陷为“AB 团”分子, 不是屈打成招,便是最后冤屈而死。他越想越焦急,决定暂时出走,也许日后还能为革命出力。
童景瑞栖身之庙
这天中午,他乘看守人员下楼吃饭的机会,用头顶开后窗,飞快地跑上后山钻进莽莽森林中,在一块大石上,将绑在手上的绳子磨断。为了摆脱追赶,他在山里狂跑。可是跑向哪里?他很迷茫。一个人回家吧,那就是在革命道路上半途而废,怎么面对父老乡亲?找游击队吧,武器没了,怎么说得清?向敌人投降吧,自己压根儿就不是这种人。
再说红军这边,自童景瑞出走以后,很多人认为他当叛徒去了,赶紧疏散隐蔽,以防敌人反扑,结果等了三天没动静,大家才明白冤枉了童景瑞。
童景瑞跑着跑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林子里渐渐暗了下来。他又饥又渴,头一次感到离开革命队伍的孤独。
突然,看到对面半山腰有一座寺庙,白墙黑瓦,蟒樟龙柏。他寻思天也黑了,先进去歇息一宿,再作打算。他叩响紧闭的寺门,不一会走出一个小和尚,问:“什么人?这么晚了,求佛事明天再来吧!”说完便要关门。童景瑞央求道:“我是好人,今日落难,求发慈悲,留我住一宿吧。”小和尚沉吟片刻:“稍等一下,待我跟师父禀报一声。”小和尚去了一会,便把他引到长老跟前。长老仔细端详着童景瑞,见他浑身质朴,透露出倔强的气质,便招呼他坐下,叫小和尚端上一碗饭,说:“佛 门以慈悲为怀,你今日有难,没有不留之理。只是兵荒马乱,寺中香火不旺,清苦得很。你若不嫌弃,不妨在寺中歇息几日,再作打算。”就这样,童景瑞在寺中住了下来。他住了几日,左思右想,一时也难找去处,不如干脆在庙里待一段时间,于是向长老请求容留。因庙里正缺人手,长老见他耿直肯干,不胜欢喜。从此,庙内农桑洒扫之事全由他一人包了。
童景瑞时刻想念党、想念红军,在资溪山庙里住了一年多后,听说国共合作了,红军整编为新四军,他欣喜若狂,连夜告别长老,只身跑到铅山石塘,找到自己的队伍,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二营任副官,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转战千里
——“宜乐连”的由来
由于“左”倾路线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至 1934 年 9 月,崇仁、宜黄苏区全部沦陷,乐安苏区除金竹、 竹溪两区外,大部分亦被敌占领。在此情况下,中共乐安中心县委将地方干部军事化,号召人人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在江西军区第二分区领导下,乐安、宜黄、崇仁三县地方武装和党团骨干 2000 多人,合编成乐宜崇挺进队,下设两个大队:乐安县干部战士编为第一大队;宜黄、 崇仁两县干部战士编为第二大队。挺进队既是游击队又是工作队,除在乐安、宜黄、崇仁地区打击地主豪绅武装外,还深入到丰城、永丰、新干边界开展游击活动。
1934 年12月16日,国民党调集5万重兵包围乐安中心县委所在地金竹火嵊。挺进队在坚守阵地数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于12月24 日,从金竹火嵊转移到坪坑村,将部队编为江西军区新编独立第2团,下辖三个营,决定向湖南方向突围。
为不暴露目标,部队昼伏夜行,每名战士自备一根5尺长草绳或 绷带,互相拉着绳子,一路摸索前进。经过带陂木桥时,有人不慎掉入河里,惊动碉堡里的敌人。敌人机枪猛烈扫射,将队伍截为两段。刘汉雄、罗惟赋率领已过河的第1营大部400余人继续向前突围。经富背岭敌人封锁线时,与敌一个团遭遇,刘汉雄、罗惟赋率部队且战且退,伤亡40 余人。
宜乐连的由来
乐安中心县委书记李福槐和第二分区政治部主任肖明煜,率领未过河的部队返回山心村,精简队伍,安置伤病员和老小队员。1935年元旦刚过,敌人又包抄而来,战斗中,团长曾德恒负伤。部队撤退到谷岗,向崇仁、丰城方向突围。1月8日在崇仁东山又遭敌第3师183团一个营袭击,经激战部队撤回登仙桥。从崇仁方向突击的计划未能实现,便决定向敌防守薄弱的望仙银口突围过河,绕道竹山坑到新干县渡江,向赣西、湖南方向前进。他们避开大路,翻山越岭到达银口渡口,趟过刺骨的河水,来到增田南元,遭敌第88旅一个团阻击,激战3小时,部队伤亡200多人。部队虽然受挫,但战士们意志坚定,继续突围,在竹山坑遇到数倍于我的敌军袭击,部队且战且退,突围到新干县 大坑,与刘汉雄、罗惟赋的第1营重新会合。
部队经过休整,决定从峡江县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渡过赣江。行军到曾家陂时,又遭敌第53师包围,部队再次被打散,刘汉雄、罗惟赋、肖明煜等人去向不明。李福槐带领六七百人突围到油茶山驻扎,又遭敌人包围,部队又一次被打散。李福槐在新干、乐安交界的野鸡坪,集合少部分队伍,组成精干的战斗队,坚持游击活动。至1935年3月底,终因寡不敌众,多数牺牲或被打散,李福槐带领警卫员冲出敌人包围,化装成难民潜回福建老家。为寻找党组织,他化名李瑞珊辗转到宜春樟树,1947年11月被樟树警察局查获,12月16日在南昌被杀。
挺进队在曾家陂战斗中被冲散后,肖明煜带领一支小部队,在兴国县崇贤一带与曾山领导的队伍会合;刘汉雄、罗惟赋带领挺进队100多名战士从峡江县渡过赣江,于1935年2月14日终于到达莲花县武功山,与湘赣省军区领导的武装胜利会师,湘赣省委将他们编入湘赣红军独立第5团1营1连。为表彰和纪念这支英勇的队伍,命名为“宜乐连”,“宜乐连”在湘赣边界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中改编为新四军。
编辑:徐晴燕、方玉成
审核:王 黎
来源:抚州发布
送你小花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n8sxG0BMH2_cNUgBR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