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诸多的自媒体在讨论清华大学2020年本科(国际学生)招生章程,由于标准过低引发了讨论,特别有意思的是很多自媒体都用“近日,清华大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来认为自己言之有理,我估计很多人就没有去看过清华大学的官网的文件,而是直接照抄的新闻,这些作者估计而认为去年7月报道所说的“近日”是2020年3月的“近日”,我不禁要问,你们的”近日“究竟是多久?
清华大学在每年的7月发布国际学生招生简章,而2020年的招生简章是在2019年7月发布的,2019年7月发布的简章就是“近日”,完全说不通,请原谅我对于这种行为的“容不得沙子”,什么事件的时间要明确,否则谁知道你说的是哪天哪月的故事了。
回到前面所说,在去年7月公布的清华大学2020国际本科生招生简章中,由于招生标准过低引发了众多的讨论。
标准是什么?清华大学的英文版招生标准中写道:
1.外国公民,获得高中毕业资格
2.学业成绩:高中成绩单、高中毕业生证书;其他国际测试的成绩,例如SAT / ACT / A-Level / AP / IB /;其他支持材料。
3.语言能力。汉语水平考试(HSK)5级或以上,每科得分超过60分;良好的英语水平
4.年满18周岁。
那么,申请程序是什么?
1.在线申请
2.综合评估,最后的录取决定基于对学习成绩,语言能力,辅助材料以及综合考试(如果适用)的综合评估。
不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够入读清华大学,这让多少普通学子相形见绌啊。
我们的舆情为什么会表示不满?
首先应该知道谁在表达不满。在网络上表达感受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构成的主体,我们就读国内顶尖名校的方式只有通过难度系数高的高考,并且由于各省之间的录取差异,北京的学子比起其他省份的学子也更容易上清华北大。这种网络意愿反映的是普通大众、没有特权的民众或者说无法享受政策带来利益的群体的声音,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也是网络舆论的主流,更是权威媒体和机构在宣传教育中进行规训的对象。
其次,为什么表达不满,难道仅仅是因为招生外国人要求过低而导致的不满?背后涉及的是教育中的公平以及社会的贫富分化,是对利用漏洞享受教育特权的群体的不满,也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迎合西方的不满。
一个事实就是每年清北招生的国际学生许多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中国这个社会讲究的就是怎么钻漏洞,喜欢的是享受特权,而这些都是对应有能力的人。什么样的人有能力,基本上两种人,有权的、有钱的。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更换国籍后成为清北的学生数见不鲜的案例,是多么的让大众心酸。
人,愤怒的不是自己的不努力,而是别人有机会钻漏洞,自己却没有机会钻漏洞导致的社会就会的不公平。一些本来顶着中国国籍的学生在高考中可能只能够上三本,但是换了一个国籍,摇身一变就成为顶尖名校的生源,其他人的心里落差可想而知。
还有一部分可能确实是国外的留学生,但是一看都是些什么国家来的,不忍直视,来了也不是为了很好的学习,不得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难道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不知道这样不公平吗?
肯定知道的,但是不得不这样做。
第一就是招收国际学习是必须的,见过哪一个美国的名校不招收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同样也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说国际化,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在大学国际排名的指标中,有一个国际化的指标,包括了国际教师、国际学生、国际合作研究的比重等等。一些硬性的指标不好操作,那么,国际学生的指标肯定是要保持的,这也是国内所有的大学都在强调国际学生比重的原因。招收国际学生不是为了培养成才,而是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国际排名,不然何必招一些学习不努力甚至品行也不咋样的国际学生。从这样方面来说,对于国际学生,学校只是将他们作为排名和影响力的工具,人变成了工具,造成了社会的异化,学校付出的就是教育资源,不会担心教育资源的浪费吗?地主家的余粮是否充足也不是打长工的人愿意去操心和计较的。
第二是如果不这样考核,能够有多少留学生符合标准?许多人国际学生不要说通过严格的考试,连一个中文测试都考不好,要他们通过考试入学那不是在砸自己招生的场子吗?“假外国人”也会受到欢迎,这些人比起真的外国人来说,说不定素质更好,同时,大家又都是“中国制造”,相同的文化基础,沟通起来更方便,还能够减少对于国内名额的占据而招收更多的“中国学生”,反正国际学生的名额就是那么多,给谁不是给呢?这简直就是双赢的典范。
还有一点,世界排名前30强的大学,为什么无法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很多欧美的学生觉得中国的大学水平还是不行,这种“不行”虽然不一定和实力挂钩,但就是一种印象,排名高但是国际声誉并不高,这也是大学的管理模式、治理制度有关。况且名声也不是很好,很多欧美学生在接受的教育中都会认为这里是“人间地狱”,妖魔化、丑化在其教育中还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也使得优秀的学生退避三舍。
对于任何的国际学生也不能够一棍子打死,还是有一些来自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的学生还是很优秀的,这些国家对于我们的态度不似欧美,学生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这种申请-考核的方式有错误吗?严格来说,也没有错误,国际上的顶尖大学都是走的申请-考核制度,只不过对于所有的学生都是申请-考核制,而国内的顶尖大学只对国际学生如此,国内学生还是想要高考。我们为什么不能申请-考核,主要还是我们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面子与权力充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量化的考试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利益冲突。虽然高考有些许的不公平,但是已经是目前所能够推行的最公平的方式了。看看前几年的自主招生,慢慢的就被钻空子了,去年终于取消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制度设计不好,而是苦心孤诣地思考怎么钻漏洞的人太多,如自主招生,国际学生招生,有条件的家长就会利用这种漏洞,来达到利益的满足。很多人批评学生在学习,一些家长在疯狂找漏洞,找到就是胜利了一半,这是家长的起跑线,也是一个社会底线的下降,俗称“耍流氓”,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耍流氓的太多了,一些人还打着正义的旗号在“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