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刚死,一位蜀汉大臣就说:好!刘禅的处理,堪称精明

2022-02-23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诸葛亮刚死,一位蜀汉大臣就说:好!刘禅的处理,堪称精明

蜀汉丞相诸葛亮234年归天,朝野上下无不悲痛万分,但一位大臣说“死得好”刘禅当即将其处理,做法堪称精明果敢。

背景实况

“六出祁山”表现出了诸葛亮对刘备遗愿的鞠躬尽瘁,锲而不舍,刘备亡故之后,诸葛亮带着刘备遗愿,修好东吴,平定南方,经过充分准备后挥师北伐,大军直指长安,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魏国皇帝还惶恐不安,重新重用司马氏,智谋相当的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拼斗,对峙过程中,前期蜀军还能占据些许便宜,但司马懿很快找到了蜀军劣势。

以坚守不出的方法同蜀军展开了持久战,任凭诸葛亮派将士辱骂,直挂免战牌,不肯应战。

而后,朝中奸臣撺掇,错用马谡失街亭,最终导致前几次北伐失利,无功而返,多次北伐无果,诸葛亮心力交瘁。直至后来,孟达举事,诸葛亮求援于东吴,吴兵分三路,大军本应两面夹击,胜利在望。

奈何孟达低估了司马懿,被生擒,而吴国方面也因军机泄露等原因扑了个空,最终接连受挫无功而返。本以为一战成功的诸葛亮得到消息之后“长叹一声,倒地不起”由此情况看,诸葛亮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行了。

最终,身患重病的诸葛亮最终没能熬过龟缩的司马懿,随时间推移病情不断加重,多次吐血昏厥,最终病故于五丈原一带,落得“再不能临阵讨贼矣”的遗憾,含恨而终。

刘禅表现

诸葛亮死后的遗令是不准发丧,直至安全退兵,据演义上描述,大致为“哭声震天,不乏有哭死者”虽说描写上有点夸张,但其目的依旧是凸显其悲伤氛围。

丞相灵柩回成都之后的发丧场景更为宏大,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可以被称作经费燃烧片段,大风席卷,之前漫天,白旗白甲成千上万,哭喊之声通天彻地,连南王孟获都亲至吊唁,从其口型中大致看出所言为“南人永不反”之类的话语。

再看后主刘禅,身着素衣亲自迎接,而后泣不成声,跪于灵柩之前,那一声撕心裂肺地“相父”可以说悲痛欲绝,自此两者,足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重要性以及在刘禅心中的地位。

就整个朝廷陷入悲痛之时,朝中一位叫李邈的大臣竟直言“死得好”,并上书后主详细阐明如此说的原因,绝大部分叙述都是在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当即就下令将此人打入死牢,最终斩首,不得不说这是最精明的处理方式。

刘禅其人

说到刘禅,人们大多数印象都停留在“大龙怀中小龙眠”的长坂坡,赵云在百万军中杀个七进七出之时他竟然在怀中睡觉,这种心大的操作也难怪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演义中的描写把刘禅表现得过于无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傻,上朝期间,正听大臣汇报,刚说一半竟跑去斗蛐蛐了?未免有点过于离谱,刘备共有三个亲儿子,不可能没有原因就将江山交给阿斗,此事刘备自然有自己的考虑。

原因深挖

诸葛亮234年离世,而蜀汉263年灭亡,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支撑蜀汉硬生生过了29年,当然除刘禅之外,朝中大臣依旧功不可没。其实说是大臣,不如说是诸葛亮给刘禅尽的最后一份力。

维持内政稳固的大臣主要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双重选择下选给刘禅的忠臣,诸葛亮弥留之际,曾给前来问安的李福说道“吾所使用之人,不可轻废。”可见诸葛亮为刘禅以后也考虑了很多。

刘禅对于相父的遗令肯定是条件遵守,可以说蜀汉后来的长治久安,诸葛亮也有一部分功劳,所以人家才刚离世你就说人家死得,好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让你活着,退一万步想,诸葛亮可以说是刘禅的“干爹”如此出言不逊,所以落一个被杀的下场也是理所当然。

李邈及刘禅的深层次想法

开始的蜀国,是有荆州益州两大地盘,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图益州”也就是说一部分人才是荆州固有的,诸如关羽赵云等,还有部分人才是得益州之后加入蜀汉集团的,如张松,法正等,

刘备伐吴之后“荆州已失,益州疲弊”两大部分人才同朝共事,再加上原有的益州老臣大都亡故,难免出现集团和斗争,如果长此以往,朝中难免形成朝中对峙局面,所以刘禅的精明之处在于,通过强硬手段,避免了朝中对峙局面的形成。

还有一点,刘禅如此做,目的在于“杀一儆百”堵住朝中悠悠之口,有一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说得就是蜀汉后期的现实情况,简单说就是没有外出作战之将。

文官越来越多,武官越来越少,这是蜀汉后来面临的大问题,全是上书进谏的,没有外出作战的,而究其原因,则不得不讲到诸葛亮的六次北伐。

连年不断的征战,不断的长途奔袭伐魏对原本国力就不算强大的蜀汉国力更加弱小,百姓苦不堪言,但是迫于诸葛亮的地位,蜀国大臣大都敢怒不敢言,所以诸葛亮亡故之后,李邈站了出来来,说出了那些话。

但是试问刘禅怎么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而且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非杀他不可,如果刘禅对此事不加处理,甚至不严肃处理,那么朝中的大臣可能会错误的理解为刘禅默认了这一点。

而李邈代表的则是不满诸葛亮做法的一群人,此后可能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朝中之臣不断进谏,久而久之肯定不利于政局稳定,所以刘禅认为,这个口子不能开,所以手起刀落,震慑群臣,维护了朝中的安定,也仿佛在说“我都知道,但是不需要你说出来。”

最终,文强武弱的蜀汉被邓艾“神兵天降”,刘禅根本无力抵抗,最终选择投降,值得一言的是,劝降刘禅的也是当年被刘禅处理的李邈的同道中人。

不得不说,刘禅对朝政的把握还是有些水平的,也是能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存在这么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