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农作物,它的起源地在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大约在距今3500至4500年左右由西亚传入中国。小麦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北方人,逐渐以面食为主。
而在西方,小麦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被用来制作各种面包。那么,都是小麦做的,为什么在中国成了馒头,而在西方就变成了面包呢?
小麦的品种决定了面食的口感
小麦的品种有很多,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籽粒特征、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这些特征影响了面食的口感和制作难度。一般来说,小麦可以分为三大类:高筋小麦、中筋小麦和低筋小麦。高筋小麦的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适合用来制作富有弹性的面包;中筋小麦的籽粒半硬、蛋白质含量中等、面筋强度中等,适合用来制作松软可口的馒头;低筋小麦的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适合用来制作酥脆的饼干和蛋糕。
由于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西方人最早接触到的是高筋小麦,他们用高筋小麦制作面包,经过发酵和烘烤,做出了筋弹爽口的面包。而小麦传入中国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人栽培的小麦大多是中筋小麦,他们用中筋小麦制作馒头,经过发酵和蒸煮,做出了松软可口的馒头。因此,小麦的品种决定了中西方面食的口感和制作方式的不同。
烹饪方式反映了饮食习惯的差异
烹饪方式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处理和享用的习惯和偏好。中西方的烹饪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蒸和烤的区别上。蒸是一种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来加热食物的方法,它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适合用来制作馒头、包子、饺子等面食。烤是一种利用火焰或热空气的热量来加热食物的方法,它可以使食物表面形成焦香的外皮,适合用来制作面包、披萨、蛋挞等面食。
中西方的烹饪方式的差异,源于古代的炊具和饮食传统的不同。在中国,早在大约2万年前,今天的江西地区就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陶器,中国人利用陶器来蒸煮食物,形成了悠久的蒸煮传统。
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蒸煮食物的陶器——甑,它是一种底部有镂空的孔的陶器,可以利用蒸汽将食物蒸熟。甑的发明使得中国人可以将水稻做成香喷喷的大米饭,将小麦做成热腾腾的大馒头。
而在西方,由于陶器的发明较晚,西方人更多地使用金属制作的炉子和锅具来烤制食物,形成了独特的烤制传统。西方人利用炉子和锅具来烤制小麦,做出了各种形状和口味的面包。因此,烹饪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饮食习惯的差异。
发酵技术影响了面食的品质和多样性
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变食物的性质和品质的技术,它在面食的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酵技术可以使面团膨胀,增加面食的松软度和口感,也可以增加面食的营养和风味,还可以延长面食的保质期。中西方的发酵技术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影响了面食的品质和多样性。
西方的发酵技术比中国的发酵技术更早出现,也更为复杂和多样。西方人最早使用的是未经发酵的面团,做出的面包是坚硬和无味的。后来,西方人发现了酵母的作用,开始使用酵母来发酵面团。
磨面设备决定了面食的形状和大小
磨面设备是一种将小麦籽粒研磨成面粉的设备,它在面食的制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磨面设备的不同,决定了面粉的质量和细度,进而影响了面食的形状和大小。中西方的磨面设备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特点,造成了面食的形状和大小的差异。
中国的磨面设备比西方的磨面设备更早出现,也更为简单和原始。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石磨,它是一种由两块石头组成的磨具,上面的石头可以转动,下面的石头固定,中间有一个小孔,可以放入小麦籽粒,利用石头的摩擦力,将小麦籽粒研磨成面粉。石磨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小麦的营养和风味,缺点是效率低,面粉粗,不容易筛选。
中国人发明了水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磨具,可以提高磨面的效率,但是面粉的质量和细度仍然不高。由于中国人使用的磨面设备较为落后,导致了中国人制作的面食一般是圆形或者长条形的,如馒头、包子、面条、饼等,这些形状比较容易用手揉捏或者拉扯,不需要用刀切割或者模具压制。
西方的磨面设备比中国的磨面设备出现得较晚,但是发展得更为先进和多样。西方人最早使用的是手磨,它是一种由两块金属或者木头组成的磨具,上面的一块可以转动,下面的一块固定,中间有一个小孔,可以放入小麦籽粒,利用手的力量,将小麦籽粒研磨成面粉。手磨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磨面的速度和力度,缺点是效率低,面粉粗,不容易筛选。
西方人发明了风磨,它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磨具,可以大大提高磨面的效率,也可以提高面粉的质量和细度。西方人还发明了筛面机,它是一种可以将面粉按照不同的粒度进行分级的机器,可以使面粉更加细腻和均匀。由于西方人使用的磨面设备较为先进,导致了西方人制作的面食有很多种形状和大小,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心形、星形、花形等,这些形状可以用刀切割或者模具压制,更加美观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