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为何一定要挖明皇陵?看下他的祖上是谁?就明白了

2024-01-20   千年史馆

原标题:郭沫若为何一定要挖明皇陵?看下他的祖上是谁?就明白了

《淮南子·主术训》曰:“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由西汉皇族的淮南王所著,他以先秦道家为基础,融合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百家学说,诸如法家,医家,阴阳家,兵家等。道家讲究顺其自然,注重人与自然联系和处世人生态度,澹泊明德和宁静致远虽不是完全出自道家,但同道家思想一样,充满了对于人生哲理这一话题的思考。

任何一个值得赞扬的事业,并不是因为职业本身被捧到了神坛的高度,而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在其中为他人或社会做出的贡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们最终都将被埋在于泥土之中,因此生前做出的贡献被认为是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往往都很重视死亡这件事情,这种重视最终都体现在自己的陵墓之中。

其中陵墓的规模和个人财富和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古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往往都是历朝历代的皇陵。那些皇宫贵族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都会要求自己死后在自己的陵寝中放入各种奇珍异宝,随着主人一同葬入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尸骨会逐渐消解消失,而那些留下来的奇珍异宝就成为了珍贵的文物,成为了今人见证历史的物质参考。

这些珍贵的文物有些被珍藏于博物馆里,有些成为了私人藏品,有些则仍旧被埋在地下,还未被挖掘发现。其实考古并不是新兴的事物,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有了考古,彼时考古刚刚兴起,引得不少历史爱好者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彼时大部分考古从业者都对历史颇有研究,或是了解部分历史又痴迷历史的人,而在其中有一位其本职和历史并没有直接关系,他就是郭沫若。

与其说郭沫若生前热爱考古,不如说他可能有一些其他自己的目的,而且他的考古都是以挖出明皇陵为最终目标。那么他为什么对明皇陵情有独钟呢?其实这还要说到元朝末期的农民起义,据郭沫若自己所说,他是郭子兴的后人。郭子兴是元末红巾军领袖,同时他还是朱元璋的伯乐,正是因为他的引荐,朱元璋才能拥有许多能人。

郭子兴可以说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大的功臣之一,正是因为有他引荐的诸多人才的帮助,朱元璋才能建立明朝。但朱元璋在成功建立明朝,并成功稳固江山之后开创了“洪武之治”,但是到了晚年,开始变得生性多疑,对手下大臣进行诛杀。被诛杀者有史料记载的都多达三万人左右,更不用说没被记载的,其中郭子兴就是众多的被诛杀者之一,其儿子也都没能幸免。

因为这些原因,郭沫若想要去了解自己祖上的历史,他才会执着于挖明皇陵,不过这些其实都只是他自己的说法。至于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郭子兴的后人,而他是不是真的只是为了了解郭子兴的故事才这么做,还是有其他目的,人们不得而知。同时他自己的这些说法,也让有些人怀疑,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这么做是不是也有报复的意思在里面。

不过不管说法到底有所多少,这些质疑其实也都是人们的猜测,其中真实的情况到是不是如此,都很难再去考证。除此之外,他曾在考古明皇陵的过程中,无意之间让诸多文物都化为无形,这一结果导致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就是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去挖掘皇陵。虽然政策出台,但也并没动摇他继续挖掘明皇陵的想法,但遭到有关部门的拒绝。

如果郭沫若自己的说法属实,其实人们也能理解他内心的这种想法,毕竟如果真的是郭子兴的后人,想要了解自己祖辈的故事,以及所处的时代无可厚非。只不过这其中是否真是如此,还值得考量,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文物的保护。加上郭沫若除开诗人这个身份外,他还是一名历史学家,因此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应当要远超过寻常人。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和保养手段越来越先进,国家对于学生的全面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新时代年轻人,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历史,同时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爱护文物的责任是自己应有的心态。让历史文物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让历史文物能永远成为人们见证祖国历史的联系,这才是对待历史最好的态度。

参考资料:

《淮南子》

《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