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18日,毛主席签署命令,任命杨勇为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入朝参战。
这样,周总理所希望把“三杨”都拉到朝鲜,实现“三杨开泰”的愿望。杨勇是最后的一“杨”。
最先入朝的是19兵团的杨得志,其次是20兵团的杨成武。杨勇入朝后,杨成武已因病回国,其职务由杨勇接任。
5月16日,杨勇与20兵团政委王平来到了志愿军总部报到。当时,代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杨得志、政治部主任李志民等出门迎接。
在人群中,杨勇一眼就看到了他的“老杨哥”杨得志,还未走近就招手招呼上了。
杨得志比杨勇大2岁,杨勇总是叫他“老杨哥”。二人早在1936年就相识,在多年的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回战斗,由于深入敌后,杨得志部被日寇包围,形势危急。在此危急关头,杨勇挺身而出,说:“我们一块打,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两杨合力,直到破敌。
由于杨得志在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工作,俩人已有近5年没有见面。这次碰面,“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6月21日,20兵团与60军、54军和21军一起打响了金城反击战役。这场战役歼敌52783人,其中俘敌2836人,给敌以沉重的打击。
虽说指挥金城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但杨勇从来不愿提及自己的名字。
1954年2月,杨勇任志愿军第3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4月29日,杨勇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党委第一书记。
这样,杨勇成为继彭德怀、邓华、杨得志之后的第4任志愿军司令员,也是最后一任司令员。
在朝鲜主持志愿军工作期间,杨勇和金日成首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首相到北京访问期间,曾向毛主席夸奖杨勇:“杨勇是个难得的好同志。”
1958年10月2日,杨勇回国。离开朝鲜时,金日成亲自送行,朝鲜方面组织了20万人欢送。周总理高兴地说:“我们欢迎也不能少于20万人。”
10月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志愿军代表团,见到杨勇的第一句话就是“都回来了吗?”
杨勇激动地回答:“我们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撤回,杨勇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次年10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
期间,杨勇组织部队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
毛主席对杨勇是很欣赏的,曾经当众表扬说:“杨勇上将,上将杨勇!”
在那个特殊年代,毛主席提到杨勇:“北京的杨勇是怎么回事?这些人总还是有功劳的吧!”
毛主席后来批示道:“我看廖汉生和杨勇一样是无罪的,都是未经中央讨论……”
1982年,《回顾贵州解放》一书的出版方向杨勇征稿,杨勇对此是很支持的。
但是,他又说:“解放大西南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是刘、邓、贺首长的正确指挥,是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斗和各族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我杨勇没做什么,就是做了点事,也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写的。”
这篇回忆录是杨勇最后写的一篇文章,1983年1月,杨勇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