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拿出一“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法币,最后结局如何?

2024-01-20   千年史馆

原标题:山西农民拿出一“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法币,最后结局如何?

正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单位集体来说,遵守诚信底线是根本的要求。不过由于很多种原因 比如说历史战乱以及物是人非等等外部原因限制,单位集团或者个人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一直保持着诚信的状态,只有以诚信为根本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的个人以及单位,才能够在种种困难面前经得住挑战。

一、老者徘徊于县政府大楼门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有一位老人曾经在县政府的大门前多次徘徊。他的行为引起了执勤人员的注意。经过再三询问,这位老者指出自己手中有一张政府多年前的欠条,不知道能不能予以兑现。令老人没有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并没有把这件事情看成一个小事,而是高度重视,将这张欠条交给了上级领导进行研究,发现这是一张约欠款1100万元法币的欠条,而且借款人就是当时的八路军。这张借条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变得纸张泛黄,不过这并没有使得欠条上面的字迹模糊,人们依然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借条的时间、借款人以及借款原因事宜。

县政府的管理人员对老人的欠条非常重视,给老人一段时间的等段时间。并且明确表示将会向上级有关部门请求这个借条的欠款批复。老人虽然当时还没有取回欠款上的钱,却已经倍感欣慰了。因为接待他的政府官员态度非常亲切,让他感觉到浑身的暖意,而且政府管理人员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因此老人回到家中,静静地等待着政府方面的答复,政府方面在老人回去之后认真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项欠条是真实的,不过当时进行签字画押的官员已经离世多年,这条欠款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学者也对此予以了肯定。

有关人员对这位老人的家庭出身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位老人叫做郭建英,他的曾祖父是当年非常富有的大商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全力投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业当中去,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很差,人民普遍生活质量也不高,军队中的情况更加紧迫,很长一段时间内八路军的日常开销需要向当地的富商寻求资金来源,因此八路军常常会向一些大商人打下欠条。并且予以了承诺,等待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就会将金钱予以归还。

二、富商之后

郭建英的曾祖父在当时非常有名,他是做实业的企业家,怀揣着实业兴邦的梦想,他将自己的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郭建英曾祖父,在富裕了之后并没有忘记家仇国恨,总是希望能够出自己的一份力投入到抗战事业当中去,因此在听说八路军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之后,他就主动的向八路军有关人员提出借给军队1100万法郎进行支援,同时还免费捐赠给八路军大批的粮食和其他衣物,因此郭家的善行在当时也算是闻名一方。

不过郭家的行为却使得竞争对手非常嫉妒,他们认为郭建英的曾祖父已经冲击了他们在商业领域的地位,因此在当时的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家,他们将自己的商品价格标得很低,而且商品的质量也较差,由于当时人们普遍生活在贫困的生活之中,因此都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为低廉的产品,即使是产品的质量很有问题,他们也心甘情愿,这样一种市场消费需求,使得郭家的生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郭家在市场经济竞争当中一直不愿意生产质量较差的产品,而是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标准,因此它的成本决定了它的价格不会很低,而这样一种商品是无法在当时立足的,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使得整个市场规则发生了变化。

因此郭家的生意很快就出现了倒塌局面,渐渐地,郭家的生意完全败了,最后甚至背上了高额的债务,因为大量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郭建英的曾祖父在家道中落以后对子孙们讲到如果之后出现了非常危急的困难,就将那张欠条拿出来给有关政府人员。

三、家道中落与曾祖遗言

后来郭建英的曾祖父因病去世了,郭家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在郭建英的父亲当家之后,就把家里的仆人全部都遣散了,一家人一起到农村生活。因此到了郭建英这一代,基本上就是依靠务农来维持基本的生计,生活情况很不如意。在郭建英成年以后,父亲也得了重病,快要离开人世,这时郭建英的父亲拿出了那张欠条告诉郭建英,说这是曾祖父留下来的,依靠这张欠条能够帮助你度过以后人生中的难关,郭建英把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底里。

短短几年以后,他的妻子得了不治之症,需要大笔的医疗费用,而此时的郭健英无法拿出金钱进行医治,他想起了父亲临走之前告诉他的那张欠条,因此他怀着一点希望来到了人民政府的门前,希望这张欠条上的钱能够予以归还。郭建英很幸运,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张欠条,而且也承认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

四、高额欠款原数归还

很快,郭建英的欠条上所欠下的1100万法币被兑换出来成为郭建英的私人财产,当时的1100万的法郎价值也非常昂贵,大约折合成人民币就是8万元。依靠着这笔费用,郭建英成功地让自己的妻子得到了医疗救助,挽救了生命,后来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这段具有传奇性的故事表现了人民政府的诚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德深深地融入在人民政府的品格之中,成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