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昭化古城,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三国古城

2019-09-27     五湖四海霞客行

昭化镇(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昭化古城的向往已久,2016年到广元市以及剑门关旅行时,没有机会到昭化古城。因此,此次决定一了夙愿。昨天从酒店服务人员那里打听到了路线,于是早上从酒店到剑阁县城汽车站,准备坐汽车到利州区宝轮镇,然后再转车到昭化古城。

在车站等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发往宝轮的班车,向车站工作人员打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于是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出车站打了个的士70元送到昭化古城景区门口。

在游客服务中心购票进入,票价52元,包含了古城里的6个收费景点。进入景区最先看到的就是葭萌牌坊。

昭化,古称葭萌,由奴隶制时期的苴侯国都邑到秦汉、三国时蜀汉的重要郡县,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驿道上的重要郡县,再到民国,新中国的昭化县,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全国甚为罕见。原名益昌县,后才改为昭化县,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

过了葭萌牌坊,进入了古街,感觉厚重古老的历史开始扑面而来。一座不算雄伟壮观的城楼就在离葭萌牌坊不远处矗立着。

这是昭化古城的东门,名叫瞻凤门。传说在昭化山巅的密林之中,栖息着一对“凤凰”,人们站在东门城楼之上,每天都可以看见它们成双成对,早出晚归,双栖双飞。所以这道城门就取名叫“瞻凤”了。

穿过古老的城门,进入到古城内。每次穿过这样古老的城门,看到斑驳的城门石与幽暗的光影交汇,让我总是充满了敬畏感,是对古老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曾经在数千年前从这里经过的生命的敬畏。

检票后,登上城楼,两边的城墙并不长,多半都已被毁坏,只能依稀看出曾经的规模。

站在城楼上俯看古城的街道,建筑朴素,人流不多,倒也显得清静。

古城内的街道两边,装修得古色古香的商铺林立,商品也琳琅满目,这与其他古镇并无太大区别,无非是卖些当地特产以及旅游商品。但是古城里的商铺做生意的,都也比较安静,不像以些古镇里的使劲吆喝着买卖,虽然热闹但也让人觉得非常嘈杂。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安静的氛围,这样才和古城显得更配。

即便街道上的人流不多,但逛街可不是我来古城的初衷。我喜欢捡清静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地方走。好在昭化古城的街道也相对比较规整,三横两纵的古青石板街比较好走,也不容易迷路。

清幽而整洁的古城街道,古朴而静谧,总是让人心绪宁静,身心放松。

在往昭化古城北门拱极门走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座贞洁牌坊。这个曾在历史中的糟粕文化,上面“冰清”“玉洁”等字样,都是坑害妇女的毒咒,但是作为牌坊留到现在却成了古老的历史的见证。

考棚是昭化古城极有特色的一个景点。昭化考棚是清代昭化的县试考场,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考棚,鼎盛时可以容纳三百多位考生,就连邻临的考生都来这里参加考试。

参观考棚,终于知道古代时候考试是什么样的场景了。每个考生一个单间考室,待遇看来还不错。

文庙就在考棚的旁边,主要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有孔圣人在旁边庇佑,在考棚里考不好试,有点说不过去啊。

大成门里的大成殿,就是供奉孔子的主殿。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至今有200余年历史了。

昭化县署也是一个比较值得参观的地方。县署落址为古城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

亲民堂是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

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

昭化古城,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它浓缩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的建置史,是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自建县2千多年来,有数百任县令在昭化执政,据史料记载可考的都有182位。多为进士、举人出身,且都是交流避籍任职。

县署里种植有很多株桂花,现在开得正是繁盛之时,阵阵甜蜜的幽香,沁人心脾,提神醒脑。

县署里还有一座退思亭,据说是古代县署的标配,让县令大人在退堂后到亭里冷静思考,总结得失。真是很有意思的配置。

昭化在历史上之所以这么重要,除了地理位置以外,水运发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哪里水运发达哪里就繁荣发展。昭化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桔柏古渡,是昭化比较古老的码头和渡口。我在参观完县署后,就又从葭萌牌坊走出,沿着一条青石板路往渡口方向走。道路两边是满满的田园秋色。

川着石板路走上一个河堤,嘉陵江便在眼前了。眼前的嘉陵江,水面平阔,江流平缓,水波不兴,温顺地蜿蜒流淌。

桔柏古渡曾是热闹非凡的码头,车马喧嚣,货物成堆,舟船拥挤,人流如织。而现在已经在岁月的流淌中淡出并消失,只看见一条曾经的石头路还连接着江水,显得孤寂而落寞。

沿着江边的堤坝往上游走,堤上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芦苇也快要凋谢了。

沿着堤坝走了几百米,就可以看到一片开阔的三角形水域,这就是白龙江和嘉陵江的汇合处。清江河先是在上游与白龙江交汇,然后又流到这里与嘉陵江交汇。可见在古代昭化的水运应该是非常发达的。

从桔柏渡口返回古城中,找了一家民宿住下,在淡季价格还不贵,80元的单间。站在阳台上能看到宁静的古城。

晚饭后,继续在古城里闲逛。在一条街上又看到了一个牌坊,叫友孝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官方立的这种牌坊。

还看到了汉代古城墙遗址,曾经的城墙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野草萋萋,爬满瓜秧。

还有很多具有年代感的老宅,无声的彰显着古老的气息,这就是昭化古城应有的气息,并非刻意打造的古迹。

但是,出于旅游的需要,昭化古城也在进行扩建,而且新修的建筑就成了仿古了,虽然也不失违和感,只是仅仅作为旅游需要罢了,没有太多的观赏价值。

昭化古城中的比较好的一点是做生意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暮色中大家也是都坐在门口或街边,热热闹闹的聊着天,非常有生活气息,让人感觉不是一座非常商业化的古镇。

临清门又名葭萌关,是昭化古城的西城门,虽然并不算高大雄伟,但也显得气宇轩昂。城楼下正在进行施工。

当我穿过葭萌关后,路灯就亮了。华灯初上的古城,显得更加宁静。在这份静谧之中又多了几分朦胧,多了几分神秘,也多了几分温暖。我喜欢昭化古城这样的感觉,清而不贫,静而不孤,丽而不艳,美而不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RAMhG0BMH2_cNUg9p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