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多奢侈? 不仅两办千叟宴还办过宗室宴民族宴万寿节

2019-05-08     掌心春秋

乾隆帝绝对算清朝的“明星皇帝”,他借助康熙、雍正两朝打下的基础,轻松享受了“康乾盛世”的荣华,其名气在帝王中大得几乎无人不晓。

在治国理政之外,乾隆帝不仅留下了六下江南、赋诗四万首,自诩“武功十全”等诸多故事和传说,连在位年限之久,也没有谁能与其匹敌。

乾隆帝极爱好大喜功,自认为清朝在自己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因此在讲排场,奢华方面不愿稍逊任何人。他耗巨资办两场“千叟宴”,成为名副其实的奢侈浪费大鳄。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第一次举行千叟宴,摆席八百桌,与宴者三千九百余人;

乾隆六十一年,他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内禅礼成,即嘉庆元年,第二次举办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六十以上与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这所谓“千叟宴”,其实并不是乾隆帝的发明创。清代最早举办千叟宴的是他爷爷康熙皇帝。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各地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因赴宴者均为老者,故称之“千叟”。康熙皇帝还在宴席上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帝一直视爷爷康熙为偶像,行为举止处处效仿康熙帝。他不光下江南次数规模超过了康熙,就是举办千叟宴也比康熙更隆重,更盛大。

在清朝历史上,千叟宴总共举行过四次,其中康熙帝举办过两次,乾隆帝举办了两场。相比于爷爷康熙,乾隆皇帝的千叟宴真正叫上档次,奢华的程度令人乍舌。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帝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龙心大悦,为表示皇恩浩荡,下旨在乾清宫举办乾隆朝首场千叟宴

他规定,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士农工商、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回部、西藏代表、西南土官及朝鲜贺正陪臣之年过60者约有3000余人,共聚一堂。

宴会当日,整个宫内觥筹交错,熙熙攘攘。殿廊下布设50席,丹墀内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计800席之多。这些人中除了皇亲国戚、前朝老臣,也有一些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叟。

席间,兴致极高得乾隆帝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赐予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礼物。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百岁老人郭钟岳倍受赏赍。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帝和爱臣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当场作了一副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的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也正好141岁。

这场千叟宴体现的皇家气派自是民间无法相比。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满汉全席,连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费。在这难得的皇家豪宴上,老叟们争先恐后,一边嚷着感恩圣上“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一边狼吞虎饮。据说当时晕倒、乐倒、撑倒、醉倒的人不在少数。

与康熙帝首场千叟宴的一千人参宴人数相比,乾隆帝的千叟宴的参宴人数超了两倍多。

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皇帝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第十五皇子颙琰(嘉庆帝)。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退位,晋升为太上皇,但实际朝政还是他说了算。刚过去的乾隆六十年,农业大丰收,十月又普降瑞雪。俗语曰:“瑞雪兆丰年”,乾隆帝笃信来年又将会是个好光景,心中一乐,决定在皇极殿再搞一回千叟宴盛典。他吩咐群臣,此次千叟宴规模只能更大,不能缩减。

此时,乾隆帝又增添了一岁,成为86岁老翁。即便60岁的老人与他也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他提出,参宴老叟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禅位刚三天的乾隆太上皇,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列名参席者等共计5000余人,“仪率多由旧,而盛事实视前有加”。

史料记载,当时的席位安排如下:内外王公、贝勒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内,朝鲜、回部、西藏、暹罗、安南、廓尔喀等地区来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员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职官员在丹墀左右,其余拜唐阿、护军、马甲、兵民、匠艺等均在宁寿门外。

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众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另加恩著赏百岁老人熊国沛、邱成龙等六品顶戴,其余90岁以上者受七品顶戴。乾隆帝虽然有些老态龙钟,但在酒宴上的精神头仍豪迈不减当年。

宴会中,平时严厉的乾隆帝作为太上皇,充满了温情。他召请王公一品大臣与宴会中九十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

当时参宴的106岁老人熊国沛和100岁老人邱成龙,被乾隆称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当场赏六品顶戴,以示太上皇恩宠之意。

这场空前绝后的千叟宴,所耗各类食材数量相当惊人,菜肴更是丰盛异常,仅从部分主副食清单就能知其一二:

一等桌供王公贵族、一二品大员进膳,其膳品为:火锅两个(银制和锡制各一),猪肉片一品,煺羊肉片两品,鹿尾烧鹿肉一盘,荤菜四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乌木筋两只,另外还有肉丝烫饭。次等桌除去火锅用铜制、菜少几盘外,菜品种类不少,同样丰盛。

有史料说,乾隆五十年的三千人千叟宴,曾耗费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两,白糖三十六斤二两,香油十斤,鸡蛋一百斤,猪肉一千七百斤,菜鸡、菜鸭各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个及其他配料,另外单柴炭用了好几千斤。而这次是五千多人的千叟宴,耗费可想而知。

应当说,乾隆帝的这一场千叟宴成了历史上皇家宴的绝唱。

  那么举办一次这样的宴会,究竟需花多少钱呢?

以乾隆帝举行的第二次千叟宴为例分析: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加上宴会后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的各种赏赐,动用白银要在一百万两以上。

有人就此做过换算:1766年乾隆朝廷的财政收入为4937万两白银,一场千叟宴要花费了财政收入的2%以上。当时在乾隆中期的北京,1000斤大米的价格是14.18两银子。那么,100万两银子相当于7000多万斤大米。

如果按今天普通大米价格每斤人民币3元左右计算,100万两白银相当于2.1亿元。但在清朝,75%的钱都花在食物上,所以大米也算是奢侈品了,很多百姓是吃不起大米的,显然这么算不合适。也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收入来感受一下100万两白银的概念,我国2015年财政收入15万亿,一次千叟宴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那么就相当于现在的3000亿元···

从史料介绍中可知,除了这两场千叟宴,乾隆皇帝此前还曾办过“宗室宴”、“民族宴”。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回族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立能容千余人的大黄幄殿,举行了也足够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族王公,亲自赐酒,以示无内外之别。

千叟宴花销巨大,乾隆朝的万寿节更是奢侈惊人。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五年曾举办了七旬、八旬两届万寿庆典。其中乾隆七十寿辰最为隆重。据史书记载,为了投乾隆所好,在前一年,以皇六子永珞和军机大臣和珅为首的一班子臣便已在进贡器物和进贡数目上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凡是贡品皆取“九九之义”。

单是其中无量寿佛就收到17963尊,共计银两287480两。各省督抚进献万寿贡品络绎不绝,当时朝鲜使臣记载,贡车多达3万辆,还不包括人担马驮的。

第二次千叟宴的结束后,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掌控朝政三年,直到他驾崩。从象征意义上来看,这场宴会更意味着乾隆时代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闹中画上了句号。

乾隆帝驾崩后,清王朝开始麻烦不断,盗贼四起,起义频发,朝廷与民间出现尖锐对立矛盾。因此,乾隆之后的几代皇帝们,再无人也无心去办类似风光万千的千叟宴了。

有人曾疑问,在乾隆帝之前的雍正朝,为什么雍正帝不办千叟宴?大概的原因,一是雍正帝尚为没到老年便突然死去;二来是雍正帝胤禛生性淡泊,目睹了其父晚年奢侈的危害。因此,他更愿意出资兴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雍正年间,全国农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得以疏通。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还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可见,雍正算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据说,乾隆帝的孙子道光帝曾有意效仿他爷爷乾隆大摆一次皇家筵席,但受邀赴宴者只有区区十五位老臣,与乾隆帝的千叟宴相比,充其量算是个“十叟宴”,甚至抵顶不上民间富商家的家庭聚会。

但不论道光帝是国库亏空没钱,还是他执政低调,清朝从他那时起,堕落颓败的速度已经不可遏止。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NVdMmwB8g2yegNDkU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