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Vicky刺猬
1.会思想的芦苇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上初中的小镇女孩,读到帕斯卡尔那句“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芦苇,这个比喻蕴含的复杂性与美感,在当时的我看来,仿佛一道神谕,瞬间就让我信服。
这句芦苇的比喻,从此与我结伴而行。有了qq后,成为我的个性签名,给公众号取名的时候,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它。
但却一直没有去读帕斯卡尔的著作,觉得那是我难以攀登的高山。或许是缘分到了,这一次,跟着读书群的伙伴们,在徐贲老师推荐的书录里,终于遇到了《思想录》。
阅读的过程,并不像是爬高山,和蒙田冗长晦涩的散文集比起来,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简直就是鲜花盛开的山谷啊,徜徉其中,只觉心旷神怡。语句精妙犀利,满怀悲悯的情感,章节随意排列,翻开任何一页,都可以感受他凝练文笔和深邃思想的魅力。
找到了那句关于芦苇比喻的出处,它出现在第六章347节。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想压倒他,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一团雾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当宇宙压倒他的时候,人仍然比致他于死地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知道宇宙对他所具备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完整地读完这一段,想起叶嘉莹老师所说的“弱德之美”,想起李叔同先生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想起张灏老师写的人的“幽暗意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受几百年前的这位法国思想家的影响,我觉得他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渺小如芦苇,也比那压倒他的宇宙,更具有思想。人,是如此伟大,又如此脆弱。正因为知道自己脆弱,才变得伟大。
帕斯卡尔对人性的复杂与幽微,具有一针见血的洞见。他认为人虚荣、短视、无聊、狂妄,宁愿浑浑噩噩地被欲望控制,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他的睿智,像荆棘一样带刺,如良药一样苦口。他要人面对人性的复杂多变,有美德也有邪恶,在信仰中获得一种顿悟的力量。
接受人的脆弱,就不会让自己虚伪无知,具有理性的头脑。接受基督的指引,就会让自己的心灵敏感丰沛。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具有理性和心灵两种逻辑,只运用哲学或科学逻辑来推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心灵或情感的逻辑,来感知精神的力量。
这种思想在17世纪,特别具有前瞻性,就算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十分精辟。科学理性的研究很有限,根本无法解决浩瀚无边的宇宙问题。
或许,正因为有了这种反思和清醒,人才具有了思想的韧性,无论如何在风雨中飘摇,终究不会被轻易折断,就算再低伏,也还会有仰首挺立的时候。
2.以河为界的正义
关于正义,帕斯卡尔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我甚至觉得比“芦苇”的比喻更精妙。
它出现在第五章293节。
【“你们为什么杀我?”——“你听着!你不是住在河水的那一边吗?我的朋友,如果你住在这一边,那么我就成了凶手,以这种方式杀你就不正义了;但既然你住在那一边,所以我就是勇士,这就正义了。”】
在帕斯卡尔看来,所谓正义,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并没有普世的道德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规范,只要站在河的同一边,杀死对岸的人,就是勇士。只要不在同一个战线,就是彼此的敌人,无论多么合理的行为方式,在对手的眼里,都是非正义的。
这种荒诞的正义,不就是战争的本质吗?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为了争夺资源,没有哪一块土地上的人民,真正享受过长期的安居乐业。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冲突是常态,和平是偶然。
就说最近的哈以冲突,以色列是正义,哈马斯是非正义?在有些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心中,答案恐怕是不一样的。一句简单的判断,并不能解决其中的复杂纠葛,也不能让他们真正握手言和。
我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人,尤其面临那种剑拔弩张的站队选择,时常让我摇摆不定。
越阅读历史,越了解人性,我就越对真相充满疑虑,总想在河的两岸都走一走,怕陷入偏见,更怕落入偏激。
这是一种缺点,有时也让我痛苦。
3.《圣经》的唯一目的就是仁爱。
归根结底,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是他献给耶稣基督的书。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上帝的召唤,虔诚地信仰基督教。
奥古斯丁之前,基督教没有特别系统的哲学理论,教义多是福音书和使徒书信,并不真正让人信服。奥古斯丁受古希腊柏拉图的影响,将哲学思想与神学教义结合,“有罪说,忏悔录,上帝之城”等基督教教义的理论,大多由他创立。
阿奎那则更进一步,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论与神学结合,让基督教具有了理性和科学思辨,也因此有了专门研究基督教哲学的学校,大学开始在欧洲出现。
到了17世纪,帕斯卡尔所处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几乎就是科学和理性的代名词,人们深信不疑。
但在不信服基督教的哲学家眼里,基督教的教义有很多自圆其说的地方,漏洞百出。伽利略在《星际信使》中,就对阿奎那的理论提出反驳,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并不能解释星体的运行,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
读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他用了这么多篇幅来劝解人皈依宗教,他觉得自己的理论和情感已经足够充分,但我依然无法信服。
基督教的教义里“原罪”的理论,是我很欣赏的部分。正因为对人性充满警觉,才会建立法律法规,才会推崇协约精神,而不是用道德来制约社会。比起道德约束,我更相信法律的有效制约。
但如果《圣经》教人仁爱,那为什么会有黑暗的中世纪?会有十字军东征?会有烧死女巫的故事?会有犹太人的被屠杀?
我对宗教的起源和故事感兴趣,但很难成为任何宗教的信徒。保持思维的自由度,不愿意匍匐在神灵脚下,或许是我的无知,顺其自然吧。
虽然崇拜帕斯卡尔的思想,但对于信仰这件事,只能对他说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