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Planner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Pictures / 文阳洋 Yangyang Wen、李小芳 Xiaofang Li、邹羽涵 Yuhan Zou
文 Article / 文阳洋 Yangyang Wen
图 Pictures /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9th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城市,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历经过去两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全球已有过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我国亦是如此。
截止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占比64.7%。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加之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危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供需失衡等,一系列城市病接踵而至,对城市、国家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新议题,发展模式革新迫在眉睫。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览现场
时至今日,全社会已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达成广泛共识。此时,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系统性变化中,更需深度变革和创新。2022年12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在深圳市举办,为期三个月。本次展览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青年建筑师王子耕和设计策展人陈伯康(AricChen)共同担任总策展人,试图立足于全新的认知角度,以“城市生息”为主题,从城市与建筑的维度,探索一种全新的变革与创新方式,催生新的方法与路径,并以展览为基底形成共同行动,寻求未来生活的全新模式。
一次自我认知革新
“城市比建筑更重要。”在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眼中,建筑是城市中的碎片,碎片聚集一起构成了城市。因此,城市与建筑存在一种尺度关系,建筑服从于城市。从首届“城市,开门!”到如今“城市生息”,这一尺度框架不断延展,认知持续深化,城市成为环境、成为地球、成为宇宙中的碎片,城市与城市间亦或可形成一个更大的人的生存环境。
“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包含三层内涵:在认知维度上将城市视作生生不息的共生之场、在方法维度上、在行动维度上展现人们繁衍生息的生活之道。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览现场
“Urban Cosmologies”直译是“城市的宇宙论”。“这由很多种不同的知识框架组成。”王子耕解释称,原先,城市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从人文角度、人的需求来定义的单轴的方式。本次深双则希望强调人和其他生命同等重要,或是其他生命和人都聚居在我们共同创造的城市里,它们和人的作用与价值亦同等重要。正如今年气候变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十分强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城市生 息”不仅体现出共生的宇宙观,也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于 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种呼吸、循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在此间融为一 体。它超越了原有建筑、物体、实体空间的理念,具有时间感。在鲁安东看来,实际上,这也是对于纯单向发展的一种批判性生长态度。生息就是有生就有息,这是一 件 很自然的事,也是中国人 对 待 生命、对 待自然的一种基 本立场。从“Urban Cosmologies”到“城市生息”,也由此在中英文间形成一个潜在对话。
啤酒花,作者:刘可南(旭可建筑工作室),摄影:胡康榆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好胜结构。”本届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进一步表示,当前社会广泛讨论的“内卷”便如同这样一个好胜的体系。过去的人们更关注“生”的过程,增长、发展然后向上,一切都要欣欣向荣。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同样强调“息”,宇宙万物其实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比“生”更重要,有了“息”才有“生”。从这种角度来看,我们不用担心“躺平”,它可能是一件好事,是为了后面真正的再生。
“我们所倡导的是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不够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太深刻、太超前,我们更需要考虑‘再生’或是‘治愈’地球。”陈伯康认为,这需要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从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转变成为宇宙观。在这种宇宙观中,人类和非人类都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甚至可以说,彼此之间必须互相合作。这意味着,不仅要为人类设计,还要为我们共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空气、水等设计,同时考虑到它们的需求。
种子花园,作者:黑曜石工作室 ,摄影:胡康榆
一场共生共息试验
自举办以来,深双从不止步于展览和论坛,而是试图借由展场创作一个新思想的试验田。本届深双中,当我们以超越人类中心的视角重新理解城市,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逃离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城市基质时,如何创造一个更加完整的“生息城市”,如何创造可持续的城市未来?沿着本届深双的展览脉络,我们似乎能找到一些回答。
在“城市生息”的主题下,展览设置了五大主板块、一个特别板块以及一个常设板块,并设立了深双品牌馆、香港馆和罗湖馆三个专题馆。其中,主板块由“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组成,特别板块包含“万籁之迹”“图书策展”“寰宇制服”“循环共创”“流浪动物之家”“美术馆联动计划”六个单元,常设板块为“即地制造”。各展览板块主题、动线与场地经改造设计巧妙结合在一起,从我们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到多视角的认知图谱、跨学科的合作共创、双碳愿景下的实践探索,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纲领,逐步激发和引导观众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城市寄生家具计划,作者:青山周平,摄影:胡康榆
“何以共栖”?这是展览的序幕,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提问,以此唤醒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思考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和谐共处。板块自上而下分设情境装置、综合材料与媒体介质以及全球应急/全球机构应急展三层,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全球研究、作品和影像,重构人与自然的边界,展开面向未知时代的想象。
带着问题走进“物灵之旅”,该板块以超人类视角重新审视城市,从云层、水体、陆地三个层次,构建出包括“城市寄生家具计划”“种子花园”“海岸共生”等在内的隐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探讨我们与其他非人类的主体、流程、需求和利益网络之间的关系。
众镜塔,作者:众建筑,摄影:胡康榆
“寰宇对话”最为繁复,包含“日常再造”“似曾相识”“再寻他乡”“寰宇城市”和“做-共栖之地”五个子展览,鼓励通过多维度的跨界对话,激发新的创新思维,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未来。有趣的是,灵感来自于伊塔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的“寰宇城市”,占据了D4首层展场中九个空间单元。八组受邀建筑师根据对深圳的理解和研究,呈现对应的八个微观宇宙。位于中心的第九个空间单元作为谜底单元,由策展团队整合,向观众们揭示其所看到的每个微观城市宇宙其实都是深圳的一个切面或片段。就像卡尔维诺笔下由不同的隐藏城市所拼凑出的威尼斯,当人们经由不同的基础设施、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系统构成的微观宇宙进入深圳这座超级都市,即使在同一座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走向未来,“未来聚居”板块围绕“未来聚居图谱”,通过交互式的“生息导览系统”,融合线下实验展场和线上虚拟深双,让观众了解并感知深圳城市的大自然基底的脉动。值得一提的是,“虚拟深双”从“森林根菌网络与人类社群同构”着手,通过锚固于会场各地的虚拟空间入口装置,引导参与者进入虚拟森林中,种植一株自己喜爱的植物,体验它利用网络与其他植物交流、互助和共生的过程。与之对应,参与者间通过该网络交流、陪伴,建立起穿透虚实界限的连接。
非猫勿入,作者:刘治治,摄影:胡康榆
“共同行动”板块则围绕青年、在地、附近三个关键词来讲述关于“行动”的故事,呈现青年设计师和研究者对大湾区未来的多元思考、探讨双碳时代的个体感知和日常创新、展示大湾区正在发生的“作为行动的设计”。
一场可持续共同行动
面向全新的技术日常,面向共同的生态未来,“城市生息”展现出人们繁衍生息的未来共同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改变人们的个人心态、生活方式和行动。”陈伯康表示,本届深双通过“设计实验室”“生活方式实验室”和其他展陈旨在促进集体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再生的未来项目。
流浪动物之家版块,摄影:胡康榆
从展览本身来看,这场共同行动首先源自全周期的可持续理念,通过倡导环境友好的展陈方式,在材料使用、布展技术、展中呈现、展后处理等各环节遵循可持续设计原则,同时鼓励参展人制定完整的展品回收计划,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完整循环链路的“可循环模式”。同时,展览联合艺术家与企业共同参与,通过设计串联日常生活,用视听装置、低碳市集活动、工作坊、美术馆联动等,让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开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常行动思考与路径探索。
作为本届深双“零号作品”的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文化艺术街区(原金威啤酒厂)是深圳首例通过复合有机更新模式打造的工业遗存保护项目,在展览空间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同样采用了“可循环模式”。例如,“寰宇城市”选择对搭建材料低影响的搭建方式,以实现展墙材料的展后循环利用,减少展览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常再造”的空间展陈设计(含材料墙)探讨了物质和虚拟的关系,整个展陈均采用环保回收材料模块搭建而成;“似曾相识”以纸板、铝板等日常生活易获得的材质形成和观众自然而然的链接。
三脚猫舍,作者:史洋,摄影:胡康榆
青年是这场共同行动的主体。本届深双更强调青年人的参与,80后、90后参展人总量占比超过60%,为历届之最。特别是,“共同行动”即“青年深双”板块,以包容差异、允许实践创新的全新策略,鼓励青年学者和设计师基于各自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探索大湾区未来应采取的城市平衡发展模式,共同携手面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复杂挑战。展览期间,联动展也将一同开展,为青年艺术家与策展人搭建开放式的创作平台。
而复杂多变的城市发展问题早已无法靠单一专业领域来解决,更深层次的跨学科融合正成为构建未来生活的必要手段。本届深双的参展人不仅来自建筑、艺术、设计、研究等领域,还在游戏、声音、表演等领域展开共同协作,通过跨领域的对话打破固有的认知和局限,创造新的连接与可能性。如“寰宇城市”采用“1+1+1”的对谈模式,鼓励建筑师通过对话产生新的创造力;“日常再造”通过材料和虚拟两个孪生展表达对物质和现实的辩证思考;“青年深双”则将建筑与城市领域的参展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从业者的跨界合作作为征集的条件。
野宿,作者:姜珺、谢仕颖、蔡裕,摄影:胡康榆
除主展场外,本届深双还在前海、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分别设置了6个实践分展场,共同参与。其中,龙岗区国际低碳城分展场,以“C位出发·建筑向未来”为主题,围绕绿色低碳、智慧建造、共享设计的理念,通过专业行动、公众参与、社区共建等策略,展示未来社区营造的过程,探索未来零碳生活的发展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厝林古寨分展场,以“C.A.N 灿”(文化、农业、自然)为主题,从生态、生存、生命、生活出发,深度探讨田园都市对中国人居的现有表达和未来可能性。(编辑: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