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完美的诠释,总是会存在偏执的行为,于是,当过分执着于某种境界的创造时,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肆无忌惮欲望的释放与自我方向的迷失,在打碎纯真本性的同时,也慢慢将人性推向了阴暗的深渊。
尼采曾说过: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再次重温2010年上映的《黑天鹅》,依旧能够感受到从头到尾紧绷的压抑情绪。整部电影似乎并没有打算为观众的这种情绪,找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即使临近电影结尾,每个人的心头,还是会有压着千斤石般的沉重。于是,不得不一次次地进入到女主妮娜的世界,与她一起试探着人类欲望的底线。
“孤独”是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压抑”是电影给我的情绪反映,电影用梦境中的芭蕾舞作为开始,妮娜的出现,永远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电影几乎在用一种跟随拍摄的镜头表达,始终呈现出的,都是妮娜一个人的单薄身影,那是一种脆弱的自我保护,还有就是摇摆不定的自我认同,其中还夹杂着内心寻求突破的渴求。
看妮娜,我总是会想到程蝶衣,一个是对于芭蕾舞的极致追求,一个是对京剧的痴迷疯狂,梦境与现实,真与假,黑与白的模糊,引诱着人性深处被压制的原始欲望,最终,陷入自我虚构世界的同时,彻底与现实脱轨。
我想,他们两人的这种孤独,大概还带着试图冲破现实桎梏的冲动,可惜,现实永远无法黑白分明,正如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两个自己。
《黑天鹅》这部电影,是从妮娜的一个梦境开始引出现实生活,于是,这也就成了电影叙事的主调,现实加上梦境,捎带着渗透点魔幻的元素。而选择优雅的芭蕾舞,作为电影的外在表达形式,却不经意间,利用全新赋予生命活力的《天鹅湖》中,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厮杀角逐的故事设定,时刻挑逗着妮娜隐藏在心底的欲望。
《天鹅湖》舞剧中的黑天鹅与白天鹅共用一个身体,而现实生活中的妮娜,则慢慢蜕变出两种完全相反的人格,这并不属于正常的成长过程,而是在掌控与被掌控的挣扎中,渴望自由与解脱的呐喊。
在电影中,妮娜长期以来对于舞蹈的机械重复,让她已然分不清到底是热爱还是不甘,当选拔新版《天鹅湖》主演开始的时候,妮娜的势在必得,让她放弃了纯粹热爱,陷入了疯狂竞争。当对手莉莉出现时,更让妮娜身心俱疲,虽然,妮娜如愿以偿当上了主演,可对于黑天鹅的演绎并不如莉莉,这让妮娜一直让自己处在神经紧绷的高压状态。
白天鹅代表着纯真与善良,黑天鹅则代表着不加掩饰的欲望释放,自我定位的左右摇摆,矛盾心理的痛苦挣扎,它并非完全是邪恶的化身,它只是一把打开人心底欲望的钥匙。
在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非现实的魔幻叙事手法,表现着妮娜内心始终无法控制的欲望冲动。妮娜后背经常出现的抓痕,手臂上突然扎出的黑色骨刺,莫名其妙手指上流出的鲜血,甚至,在回家走廊上,看到了身着黑色衣裙面露凶色的自己,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妮娜正在经历着蜕变,一种向内心阴暗妥协的蜕变。
妮娜在生活中,母亲的长期控制,竞争对手时刻的挑逗行为,总监始终对于角色挑剔,这些外部的压力,都在向观众展示着处在痛苦与纠结边缘的妮娜,而从她个人内部来看,病态般的追求完美,已经偏离了最初对于完美的定义,纯粹陷入了自私的利己主义情绪中。
说实话,每个人都存着原始的欲望,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合理运用可以激发潜能,让欲望成为我们的附庸,倘若不懂得如何调整,我们则会成为欲望的傀儡。
妮娜的白天鹅已经跳到了极致,可是,对于黑天鹅的过分追求,则彻底打开了长期被控制和压抑的欲望,最终,肉体与灵魂无限贴近黑天鹅,人也就悄悄脱离现实,融入到了虚构的梦境中。在看到满眼充血的妮娜露出邪佞的笑容时,就足以说明,此刻的她,已经不再是自己掌控命运。
《黑天鹅》让观众拥有着两个视角,一个跟随着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妮娜,演绎着《天鹅湖》中,黑白天鹅的较量,一个是跟随着生活中的妮娜,见证着她欲望无限的膨胀,最终迷失自我成全极致舞蹈的蜕变。电影中的观众,用掌声赞美着舞台上的妮娜,而电影外的观众,则用惊悚的眼神,打量着妮娜,同时也审视着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自我进行着斗争,而这也是人生最艰难的一部分,毕竟,我们都是游走在欲望边缘的矛盾结合体。
整个观影过程,我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就怕妮娜一不小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提心吊胆的情绪传递,大概也离不开导演对于人物角色循序渐进塑造的功劳。从最初妮娜乖巧的形象出现,到最后完全脱胎换骨黑暗系风格的呈现,不知不觉,也让观众晾晒着自己内心时刻喷涌而出的欲望,我想,我们都曾有过妮娜这样的痴狂,她的痛苦也就是我们曾经或是现在正在经历着的,难道不是吗?
妮娜生怕别人夺走自己的角色,来自于她过分追求的完美与内心时刻存在的恐惧,这离不开母亲长期的掌控欲。每天晚上睡觉前,母亲都会在妮娜窗前放一个音乐盒;妮娜拒绝吃蛋糕,就差点被母亲丢到垃圾桶;妮娜选角色失败,母亲便亲自打电话说清。
妮娜的母亲作为一个前舞蹈员,她放弃舞蹈生涯选择生孩子,从电影中每当夜晚,都会对着年轻油画的哭泣,以及痴迷舞蹈鞋子制造的等细节,就可以推断出,当初的取舍可能是她最懊悔的事情,于是,按照我的理解,妮娜的母亲,只是把妮娜当做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而已。
一边是面对着压迫,一边是极力的反抗,这种从来没有掌控命运与正确对待欲望抉择的态度,渐渐的让妮娜的人格出现了失衡。
沉迷在黑天鹅的幻想中无法自拔,是一种变相的逃避,而当妮娜最终在舞台上,从白天鹅到黑天鹅再恢复到白天鹅的全过程演绎中,谢幕时,高台上妮娜眼角的那滴泪水,大概是对于自我回归最好的诠释。
始终不敢面对内心存在的另一个自我,就像始终无法演绎好黑天鹅一样,因为害怕,所以逃避。可是,逃避终究无法解决问题,于是,在经历了被欲望彻底掌控之后的再次回归,妮娜终于克服对于欲望的恐惧,只是,这种代价太大,甚至是用生命作赌注的悲剧。
人生真的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吗?欲望的存在到底意味着好还是坏?
《黑天鹅》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只是在呈现着一种蜕变的全过程。游走在家庭与事业中的个人,在压力重重的大环境中,总是试图做出超越极限的突破。就像妮娜那样,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注重个人的得失,试图冲破生活的桎梏,可从来无法对于自我清晰定位。
极端的完美追求,让无法满足的欲望趁虚而入,最终,善良的人格滑向阴暗的深渊。
环顾我们现实的四周,妮娜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敏感善变,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病态般的完美追求,自然而然的将自己与现实社会撕裂开来,最终,陷入自我幻想而无法自拔。
而我们从古到今的文化教育中,总在过分强调着“善”,这无可厚非,可是,却刻意忽略着“恶”的提醒。“善”与“恶”从来都不能分开讨论,正如“好”与“坏”不能粗暴分割,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架构起平衡的桥梁,才能合理的引导着欲望的利用,毕竟,万物皆矛盾,万物皆联系。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这是妮娜谢幕时轻声呢喃的话语,按我的理解,就是她在尝试过欲望泛滥之后的回归,终究让她体会到了内心两个自我的和平相处。
善恶从来难辨,好坏从来不明,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的默默努力,尽人事听天命,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