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择校不如择专业,安徽亳州8名考生不读清华北大的启示

2019-08-19   三水三心

选择最喜欢的专业,比就读最知名的高校更重要——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不追求名校,只是为了“追求一种足以照亮脚下土地的人生”

清华北大,肯定是全中国考生最心仪的国内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入读清华北大,完全就是光耀门楣,前途无量的。以至于没有考上清华的学生,都要用这样的横幅来表达对清华的崇拜(见下图)。


但近期,一则消息,却让很多人目瞪口呆——一个学校,竟然有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见下图):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有名校不上,是名校的沉沦,还是志愿选择的日趋理性?我们如何看待这种为了心仪的专业而放弃名校的事情?

第一,选择喜欢的专业,应该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最主要的考量

关于教育问题,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但究竟什么是最适合呢?这一问题,背后又有太多的考量。

但至少有一个判断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喜欢极度的喜欢,就是痴迷,一旦痴迷,就会迸发出无尽的力量

如果不喜欢,往往就会沉沦,最后,要么选择逃避,要么“泯然众人矣”。

高考志愿填报,表面上看是选择学校,实际上确实选择专业——因为,专业,才是将来某省乃至建议事业的基础!

所以,安徽亳州一中8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喜欢)的高校里的专业,其实就是在侧面诠释“没有最好的教育,至于最适合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

我们举一个反向的例子:江西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本来喜欢物理,却被飞行设计专业录取,大学四年,就几乎没去听过专业课,大学肄业后差不多换了十几份工作,觉得没有成功,与家人失联9年(见下图),直到母亲患癌,才被家人找回。


第二,不能因过多的利益因素,影响学生(孩子)的前途

不可否认,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都是高考学子的大事,更是全家的大事。那么,大多数家长,所考虑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我的一个朋友的说法,很具有代表性。朋友的孩子今年四川高考650分,入读高校排名前20的学校,专业选择会受到局限,但如果读一般的985比如西北的高校,则可以选择到孩子心仪的专业。

朋友征求我的意见,我希望专业优先,但朋友最终决定,学校的知名度优先,“我的孩子考上的是全国知名的双一流大学,我更有面子啊!”

我现在不能断定,为了面子,朋友的孩子会不会失去了里子,但孩子却多次在我面前表达对父亲的抱怨——决定了的事情,我只有劝解啊!

另外,教师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每年的高考,按照考上大学的排名,老师会得到一些奖励。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放弃清华的亳州一中考生张金宇说:

特别是我听说如果我能被清华北大录取,我每个教学老师都有六万块奖金,这些都是我填完志愿才知道的,老师没有特别给我压力,我真的很感激。

六万块,这可是不少哦,那如果有老师为了这些奖金,反复劝说,又该如何?

所以,家长不能为了面子,老师不能为了袋子,而影响孩子的前途。


第三,择校并不如择业,名校不是唯一的向往

对于志愿填报而言,选择学校,大多是冲着学校的知名度而去的,所以,每一年的各种高校排名,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以至于有些高校,为了提高排名,就按照排名的几个依据来办学,甚至出现了“得论文者得排名”的笑话!


但我们很少关注,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很高,但“专业性失业”却一直高居不下,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大学所学的专业,基本没有联系——以至于毕业后去哪里?做什么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新的就业焦虑!


而这八名考生,随从自己的梦想和内心的选择,择校不如择业,从大学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是在“名校热”居高不下的社会现状下的清醒剂,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反思。

我特别喜欢放弃清华选择上海交大的亳州一中考生张金宇的一句话:“所谓信仰,本就不是对某所院校的执念,而是追求一种足以照亮脚下土地的人生”——是的,执着于某所高校不是目的,选择能够照亮脚下土地的人生,才是追求的起点!


第四,尊重考生的意见,社会各界不应过度解读和关注

文学评论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理,“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梦想”。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虽然,人的发展始终要与社会的总体发展血脉相连,但毕竟,选择学校和专业是自己的事——或许,这中间有风险,也会有人事后感到后悔,但自己的选择,只有自己才能去坚守,去承担欢乐和苦痛。

而社会各界,对此,最好的态度是祝福,而不是指手画脚,要知道,选择名校,有选择名校的理由,选择专业,有选择专业的理由,甚至,选择流浪,也有选择流浪的理由(想想所谓的“流浪大师”沈巍吧)。这就如同某一样东西,“别人视若珍宝,尔弃如敝履”一样——每个人的考虑不同,我们不能代替别人考虑!

总之,从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最适合成为大众选择的最根本的需求,名校热才能降温,教育才能回归其本身的价值。就像光明网评论的一样:当清华、北大热能适当降温,上大学成为心灵的自由选择,放弃名校不再成为新闻,教育也就真正回到理想的状态,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凸显出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