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时期天下祸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各地官员反叛、流人起义如火如荼,终于,怀帝司马炽丢了东都洛阳,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被凌辱至死,身死国灭,中国封建王朝才不免最终走到了东晋偏安的时段。
东晋的立国君主就是元帝司马睿,司马睿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十五岁嗣位为琅邪王。在惠帝时期,皇家变故很多,司马睿却一直韬光养晦,从不参与争斗,恭俭退让以免灾祸。转机发生在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以及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政治斗争,司马睿累官至左将军,跟着大部队奉惠帝北征成都王司马颖。荡阴一战,朝廷大败,惠帝都差点没了命,百官都分散了。司马睿的亲叔父东安王被司马颖给杀害了,司马睿慌了,连夜出逃。
当夜月亮高悬,清澈明亮,城中警卫森严,眼看着没有空子可以钻,窘迫的很,还有被发现的危险。没想到天降奇事,刚才还月色皎皎,转眼间就乌云密布,雷雨突然而来,来回巡查的军士才松弛了戒备,司马睿顾不得高兴,赶忙趁机潜逃出城。
过了一关,还有一关,出了城后的关隘渡口把的也很紧密。司马颖之前就下令,各个关口都要把守严实一些,不准放出贵人。司马睿到了河阳,被渡口官吏给拦住了。正在这要命的当口,司马睿的随从宋典从后赶到,还装作朋友一样,一鞭子抽向司马睿的马,哈哈大笑:“舍长,官家禁止贵人出关,你个舍长怎么也被拘扣了。”就这么着,司马睿才逃出生天,到洛阳把母亲接上,奔自己的属国琅邪而去了。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取得了胜利,暂时稳定了局势,把皇帝迎回洛阳,还扫除了司马颖的势力。惠帝死后,怀帝司马炽继位,又是一个傀儡皇帝。虽然司马睿本来是和司马越曾经是一个阵营的,但他已经感觉到权臣当朝的西晋已经岌岌可危,在朝任职势必会搅入这个无穷无尽的漩涡。于是晋元帝司马睿,在怀帝永嘉年间就已经采取王敦、王导等人建议,经营江东地区,把建邺作为自己的军事政治大本营,再逐步团结江东地区的力量为己所用。司马睿不光任用自己的老班底,还颇为重用吴地的世家,并且十分尊重,礼贤下士,存问风俗,江东地区的世家百姓们逐渐归心。
势力渐大,地位也渐高。洛阳城破,怀帝蒙尘,司空荀藩传檄天下,大家就已经推举司马睿作为盟主了。愍帝长安继位后,司马睿就任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有种后世“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感觉。不过司马睿并没有真正地要拼死去拱卫皇帝所在的西都长安,他还是选择平定江东,以及上游的荆州、湘州等地区。
我们知道,愍帝长安政权最终也没撑过几年,还是投降异族了,没一两年,愍帝就被害死了。在这期间,显然四海归心,晋室的唯一掌门人只能是司马睿了。于是在江东的王公群臣都上表劝进,司马睿却很明智,他知道愍帝虽然沦陷异族但到底没有死,自己还不方便取而代之。而且天下大势未定,也担心自己着急忙慌地取而代之,恐怕还会蹈前人的覆辙。
面对群臣劝进,司马睿痛哭流涕地剖白自己:“孤,罪人也。我现在要做的事是赴汤蹈火为义而死,以雪天下的耻辱,庶几可以免去我的死罪。我本来是琅邪王,你们怎么能一直要逼我当皇帝。”说着,就呼喝自己的奴仆赶紧驾马车来,要返回自己的封地琅邪。于是,群臣才不逼了,只是请求退一步,依魏晋故事称王建国,司马睿这才答应。虽然皇帝暂时还不想当,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改元、立世子、分封任命大臣等。
六月,时机更加成熟了,京师以外的执掌军政的封疆大吏们也纷纷上表劝进,并州刺史刘琨、幽州刺史段匹磾、镇北将军刘翰、冀州刺史邵续、青州刺史曹嶷、兖州刺史刘演、鲜卑大都督慕容廆等一百八十人再度劝进,司马睿心中也觉得有八成把握了,但还是没有答应,不过已经表示很高兴了。
终于,第二年的三月份,愍帝驾崩的消息到底还是传来了,司马睿居丧至哀,群臣上表劝进,司马睿答应了,登临大宝。在长久以来的江东事业经营当中,司马睿在团结人心和节俭素朴上做的上比较好的,曾经以皇帝之尊去亲自吊祭吴地的大臣,很得人心。然而,他仁义简朴做的不出,圣明雄武却不行了。对外,不能恢复故土,并州刺史刘琨等国之人杰,也因为司马睿的掣肘而不能一展壮志功业。对内,对江东世家大族的依赖和宠信也导致了国家险些又有倾覆的灾难。最终,他信任多年的大臣王敦发动叛乱,攻陷了建康,不久司马睿郁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