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落叶要归根”,也有人说是“学成而归”的,但是说到这些人,我们可能比较熟悉的人就是两弹元勋钱学森院士了,但是很不幸的是,钱老已经去世了,我们也无法再去聆听到他的教诲。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着另一个“钱学森”,那就是现在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施一公的出身
提起施一公,其实最近的几年,我们还是能够频繁地在网络上或者是电视新闻中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他要建立一所比清华北大还要好的大学。
就因为他这句看似很狂妄的话,使得他被大众所知,即使我们不知道他是干嘛的,是做什么工作的,但是我们都能够知道他要挑战清北的决心。施一公,可以说他的起点是高于大多人的。
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他是母亲也是不遑多让,是北京矿业学院毕业的。要知道在上个世纪能够考上大学跟现在考上大学那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而作为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施一公的父母则是流转于祖国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地方为祖国奉献出他们的力量。
复杂环境下的他
在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施一公的到来纵使他的家人很开心,但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状况,施一公的父母却也不得不为这个孩子的未来而担忧。终于在1969年,也就是施一公两岁的时候,灾难来到了他的家庭。
他的父母因为一些原因而离开了他们的岗位,就这样原本的两个高材生,原本应该能够为当时那个经济萧条的祖国奉上力量的人就这样被下放到了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而才两岁的施一公也随着父母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相比较于两年前的自己,现在的施一公是很不幸的,毕竟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得跟着父母来到陌生的地方,而每天父母还得出去干活,照顾他的时间自然也是变得很少。
但是不幸中有万幸,在1976年国家恢复平静,而这一时期的施一公父母也是苦尽甘来,重新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开始恢复原来的身份并开始为国家而服务。
早在这场动乱结束的前两年,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大部分当年受到伤害的知识分子得以恢复身份,施一公一家人也是顺利地搬离了以前居住的小村庄,住进了镇上的公租房,施一公也是得以开始他的学习生涯。
学霸施一公
施一公从小到大的成绩都特别优秀,一直是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早在小学,初中都是班级里的学霸,常常是学校各种考试的首名蝉联者。只是步入高中后,随着优秀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次次拿第一名,但是他的成绩在学校里还是名列前茅,备受着学校的期望。
1984年,年仅18岁的施一公就因为其获得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而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进入大学校园后的施一公变得更加地努力,不仅仅是完成课堂上的那点知识点,空闲的时间他还会去研究研究数学。
有的时候你是不得不去佩服一下那些优秀的人。比如说施一公,你不要以为他仅仅就是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但其实他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上面所说的专业课和数学外,在清华园里的施一公还将他从小到大的兴趣跑步彻彻底底地融入了他的生活。
每一天,当学习过后,施一公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来个快跑,甚至是在凌晨的迷雾中,夜晚的路灯下都能够看到施一公的身影。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大学四年的时光就结束了。
施一公以他专业第一的好成绩顺利地获得了清华的学士学位,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有着如此优异成绩的他并没有像很多大学生那样,选择进入社会,反而是选择更进一步,进入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而在他博士期间,他就已经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可以说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博士毕业就被聘请为教授的施一公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荣耀。但是施一公的传奇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我们都知道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科技强国,它的强大不仅仅来源于本国的科技人才,同时还有来源于国外科技人才的帮助,为此美国对于人才是极其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在美国留学的科技人才,比如钱学森,又比如施一公。
要知道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在一边作为助理教授外,他一边已经熟练地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等不同的专业知识,开始研究细胞的凋亡,癌化的分子机制。而到现在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百余篇,这些研究成果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并且他还拥有了若干研究成果专利。
面对高薪,依旧回国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施一公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是处于世界尖端科技前端了,为此美国曾为他花费巨资修建了一个私人的实验室,但这并没有因此而打动施一公回国的心,而为了挽留这么一个科技人才,美国甚至是向他开出千万的年薪,但依旧是没有打动他。
在施一公的眼里,他的心像大多数的前辈们一样属于中国,正像他的父母给他取的名字一样,要“一心为公”,他去美国是为了他更好的未来,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在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而在2008年,施一公终于是辞去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职位,毅然而然地选择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