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这一名将威镇四方,被宦官陷害,遭到两次大起大落

2023-06-27     临溪柚子

原标题:大明这一名将威镇四方,被宦官陷害,遭到两次大起大落

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都会想起跟随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的常遇春、徐达等人,也会想到明末英勇抗清的袁崇焕、孙传庭等人,但对明朝中期一些优秀的将领,却知之不详。

明朝朝堂

成华、弘治年间活跃在战场上的王岳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将领。景泰元年(1450年),王岳入进士后被免职,天顺七年(1463年)被任命为大同总督。大同属于边疆地区,也是明朝与蒙古国频繁交战的地区。王跃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战场生涯。

成华时期,蒙古鞑靼部落崛起,与明朝在西北和北方频繁交战。鞑靼部落多次入侵河套地区,王越统治大同,多次击退鞑靼,取得军事成就。然而,明朝发展到成华时期,实行文化治国的国策,边防将领普遍受到都城官员的制约。王跃虽然成功击败鞑靼,但他并没有杀死很多敌人,经常被法院官员弹劾。例如,成华六年(1470年)他出征胜利。当他率领军队回到北京时,他向王跃发出了警告。在王跃计划前去支援前,他被弹劾,擅自离职。明显宗朱建慎着眼大局。下令赦免王跃,然后让他带兵支援。就这样,即使王跃被赦免,最终还是无缘无故地被判有罪。成华八年(1472年),都督王岳出兵,鞑靼势力强大。王跃发函要求支持,但被弹劾官员故意隐瞒和夸大。

战场

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王越趁鞑靼满都鲁出征留老弱于红盐池之时,与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率军4600人突袭红盐池,取得大胜。红盐池之战是明朝自土木堡之役战败以来首次主动出击蒙古并取得胜利,对明朝有着重大意义。此战获胜,鞑靼部退出河套,直到弘治八年(1495年)才敢重新进入河套。

成化十年(1474年),王越被任命三边总督,提督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在此期间,王越被朝廷官员弹劾杀良冒功,无奈之下,称病回到京城。

战场

正是在京城,王跃认识了声名狼藉的一代威权太监王志。成华十三年(1477年),王志深受明显宗朱建慎的信任,奉朱建慎之命,创办了西厂。西昌原来的职能是搜集情报,监督数百名官员,这让法院非常不满。王岳曾对内阁学者刘基、刘珏说:“王治行事更公道。把有受贿权的黄辞撤职后,为什么入阁没多久就这样对待王志?”刘基回答说:“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如果王志行为公正,那么法院设立一个公共秘书又有什么用呢?”

《明史》:内阁谈西厂被辞退。刘基、刘晖在朝代的学者越多,他们就明确地说:“王治也很公平。如果黄帝有受贿的独家权力,他就不能直接去。长时间之后,会有很多对是非的嫉妒。第二批公众入阁多少天了,为什么会这样?”

蒙古军队

刘吉的回答显然是在狡辩,汪直行事是否公正跟朝廷设置公卿大夫又有什么关系?西厂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分了朝廷群臣手中的权力,对群臣形成制约。刘吉等人自然不高兴,反对汪直明显就是为了谋利,只是他抓不住汪直的把柄,汪直又正受到明宪宗的信任,他只能以这种言辞来搪塞王越。

王越应该是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与汪直认识的,两人还结为好友,当时汪直还只是个小太监。虽然无法

确实

王越是否为了前程故意结交汪直,但和汪直有交情,确实使得他飞黄腾达。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重论红盐池之战的功劳,认为此战前所未有,因此封王越为兵部尚书。王越能升任兵部尚书,汪直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鞑靼侵犯延绥,明宪宗命朱永为平虏将军,由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前往征讨。这是王越和汪直首次合作,也开始了王越和汪直3年的战场合作生涯。

蒙古军队

王跃发现鞑靼人西进威宁海子,王志率精锐骑兵连夜攻打威宁海。鞑靼人不知道的时候,他们隐藏了自己的军队,赢得了一场大胜。在威宁海战役中,明军斩首437头,俘获牛羊马等6000余头,收获可观。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王岳、王志再次率部在黑石崖击败鞑靼。成化十八年(1482年)6月,鞑靼人入侵延绥,王岳、王志调兵协助,取得了燕绥的伟大胜利。三年来,王岳、王志在西北与鞑靼人作战,打败了鞑靼人的入侵,保证了西北的稳定。

不幸的是,时间不长。自成化十三年(1477年)起,王志深受明显宗朱建慎的信任。朝廷官员妒忌甚深,纷纷发函弹劾王志。久而久之,明显宗逐渐动摇,对王志的疑心越来越重。成华十八年(1482年)8月,内阁大臣万安向明显宗建议,王岳守卫延绥,徐宁被派去看守大同,王志留在大同,即王岳与王志分居。许宁以前是王跃的部下。王跃更了解他。他曾对时任大同总督的郭镗说,徐宁不是军队的人才,所以郭镗很谨慎。徐宁自足,上任不久就与王志发生矛盾。

蒙古军队

到了成化十九年(1483年),许宁与汪直的矛盾已经很难调和,大同巡抚郭镗只能上奏朝廷。此时已经失势的汪直被明宪宗治罪,并被调往南京,西厂也被撤除。

受汪直的牵连,一直与汪直交好的王越也被下诏夺爵除名,贬为普通百姓。

没有王越和汪直镇守大同,鞑靼攻打大同,许宁战败。朝廷群臣明知是调走王越和汪直才导致战败,因害怕被治罪,竟联合起来,掩盖战败的事实,此事沦为后人的笑柄。直到一年多以后,事情才败露,明宪宗才治了许宁、郭镗等人的罪。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时当道者皆闻其败,以新调汪直、王越非计,恐责有归所。乃谬以调兵未集,众寡不敌为辞,请降敕奖励之。而科道官亦无一人言及者,冀宁勉图后效,以掩前罪也。…至是,月久人心积不能平,有以其实上闻者。上怒,遂执而罪之,并责科道官不早言。镗既降,道宁之事甚悉,且越服之先见。

蒙古军队

受汪直的牵连,王越也就这么被闲置,期间王越曾多次上疏向朝廷诉冤,但朝廷并不理会。直到弘治九年(1496年)闰三月,鞑靼达延汗出兵攻掠大同、宣府,边境告急,监察御史杨逊举荐了王越,明孝宗朱祐樘才想这位曾经威镇的名将,被闲置了整整13年的王越再次被重用。明孝宗重新任命王越为三边总督,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镇守边境。鞑靼人多次战败于王越手下,对王越深为忌惮。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曾率军兵分三路,直捣贺兰山,取得胜利。

可惜好景不长,明孝宗对王越的信任仅维持了两年多时间,受到明孝宗宠信的专权宦官李广因犯罪自杀。一些朝廷谏官竟弹劾王越,说王越与李广是同党。王越当年已经72岁了,听到此事后竟忧恨而终。

《明史》:会李广得罪死,言官连章劾广党,皆及越。越闻忧恨,其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

战场

明朝中期,在文化治国的大环境下,朝廷大臣们总是采取各种手段来约束掌握军权的将领,以避免军权过大对朝廷的威胁。这种做法给边防将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限制了他们的发挥能力。王跃很有才华,但他已经嫉妒了很多次。虽然他因为与王志的交情而受到重用,但也因为王志的牵连而被闲置。当王跃再次回来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已经不能表现出太多的余热。他仍与朝廷官员对质,悲痛而死。

然而,作为一个战绩辉煌的将军,王岳在后世的名声却很低。究其原因,是从成华到弘治,明朝在军事上采取了保守的战略,与鞑靼的战争规模较小,整体战果不多。作为一名将军,王跃为边疆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然而,与历史上一些著名将领相比,他的功绩不值一提。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8b32983b3a42da58f9f7764d8028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