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也曾拍下过李大钊罕见殡仪照一张

2023-12-14   千年史馆

原标题:他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也曾拍下过李大钊罕见殡仪照一张

84年前的今天,一声枪响打破了卢沟桥畔原有的宁静,也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漫长抗战岁月中,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

84年后的今天,吾辈儿女得以享受这太平盛世,全是先辈们打下的基础,用鲜血堆砌的阶梯。所以,这段悲痛历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我们不仅要铭记革命者所流的血,所牺牲的生命,也要记得那些以不同方式记录了战火,让后人得以有资料可循的人,例如“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也已经“失联”快84年。即便这些年来,有很多人都在追寻他的足迹,打探关于他的消息,始终没有找到这位“失联之人”。

方大曾曾是抗战初期,奔赴阵地频率最高的记者之一,曾与范长江齐名,被誉为新闻史上的“双峰”。1937年7月10日,“七七事变”已经爆发了3天。还有三天就要过25岁生日的他,如往常一样带着陪他走过了无数地方的雨伞、毛毯、背包和相机,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这次的目的地正是卢沟桥前线。

他一路疾行穿越炮火,终于来到了卢沟桥一带,不料却被日军拦住了去路,理由是他们觉得,当时这种情况没有新闻记者敢前来,所以怀疑方大曾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察。不过看着他如此淡定自若,日军也就打消了疑虑。又通过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盘查,都没有发现可疑地方后,终于放了行。于是,这个年轻小伙成了七七事变后,首个只身前往阵地,用相机和文字记录战场实况的新闻记者。

当时的他哪里会想得到,就是因为他这一个多月的涉险记录,会让自己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新闻记者。即便是过去了这么多年,依旧如此。

方大曾,笔名小方,1912年7月13日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一个外交官家庭,家境优渥,从他们家宅子足有600多平就能窥探一二。

父亲在外交部工作,让他从小懂得了什么是家国大义,甚至是“弱国无外交”。母亲虽然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反倒是给他更多影响的人。母亲懂中医,也时常给邻里邻居看病,还不收钱。就是因此,这个别人眼中的“富家少爷”,懂得了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平民。

他爱上摄影,也是从母亲在他读小学时,花了7块大洋给他买了架相机开始的,只是他的相机记录的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在那个国家动荡的日子里,其他摄影师更加偏爱影楼里的风花雪月,更加偏爱一些“美”的事物。可他却拍的尽是贫苦百姓,例如拉黄包车的车夫,例如干苦力的工人。所以,也正是因为他的别具一格,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当时的中国更加真实的画面。

(方大曾作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小方正在中法大学经济系就读二年级。于是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并开始参与《反帝新闻》报的内容编辑。之后他就总是在东奔西走,从小方的妹妹方澄敏的回忆录中也可以得知,从那之后的哥哥好像一直都在旅途中,而途中永远都带着那把伞、那个背包、那条毛毯和那架相机。

为了方便冲洗照片,他在自家院子的角落里用木头搭建了个暗房。每次拍完照回来,他都会在里面待很久洗照片,有时候还会叫妹妹帮帮忙。小方是个喜欢用行动去说话的人,平常很少和家人说自己的事情,但在和妹妹的来信中会提及不少。平日也会和妹妹打闹玩笑,例如总是在妹妹的房间里洗脚,洗完脚之后人走了,洗脚水却留着,让妹妹给他倒。两人还因此吵过一架,好几天没说话。

(小方的妹妹方澄敏)

1936年,小方去到天津当上了《大公报》的记者。于是他变得更加忙碌,他的相机也不再只是单一的贫苦百姓生活,那些不堪入流的都没能逃过他的记录。他也多次前往阵地前线,写了很多相关报道。

虽然次次采访都带有着危险,可家人们都明白那是他喜欢的,也就没有反对过什么。“七七事变”后第三天,小方从北京家里出发,和母亲和妹妹如往常一样又是匆匆的一别。十多天后,小方写下了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还配上了相关照片,寄往《大公报》,成了第一篇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

(方大曾所写的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

而后他多次深入前线做采访,可随着战火的蔓延,小方变得有家不能回,家里人也只能通过购买《大公报》去了解他是否还活着的消息。9月30日,大公报刊登了小方的《平汉北段的变化》后,再也没有刊登过他的文章和照片。就这样,他失踪了,永久地失踪了……家人找了很久都是了无音讯。

这个青年失踪前,拍下过无数张照片,大多是关于民生的,除外就是关于战争的。而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拍下过李大钊先生罕见出殡照一张。只是没有资料可以确定,他是偶然拍到的,还是那时候的他已经秘密加入了共青团,也因此得以参加李大钊先生的葬礼。

(方澄敏收藏的底片盒中,小方所拍的李大钊出殡照)

84年过去了,知晓小方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但他确实不该被忘记,他的那些镜头,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存在,而他也是见证了历史的人,只是他没有机会亲自将这些画面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