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才贾谊,22岁当副部,为何还没干几年,竟被汉文帝流放?

2023-12-11     郭哥文化

原标题:少年天才贾谊,22岁当副部,为何还没干几年,竟被汉文帝流放?

大凡天才文学家,似乎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一旦让他当上了谏官,他就真会正儿八经地提出很多有见地的建议,哪怕皇帝们不高兴不待见,哪怕冒着杀头的生命危险,哪怕被开除公职,他们也前赴后继。

比如,杜甫当了左拾遗,就一天像蚊子一样在唐肃宗面前提意见,多次得罪皇帝。白居易也如此,当了谏官后,连皇帝收礼品或提拔一下心腹,他也得管一管。

更有甚者,就是明朝第一文人的杨升庵,更是带领一帮人在朝廷之上给皇帝提建议,不听还不停止,最后惹怒了皇帝,被流放云南,蹉跎一生,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

贾谊和他们有着相同的臭脾气,刚给了他一个虚职的副部级职务,他就开始认认真真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了。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元年,贾谊自己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鱼制法度,兴剂乐”,以进一步代替奉制,从而实现礼制改革。

但是,贾谊或许太天直了,这一年是汉元帝元年,什么是元年,就是当皇帝第一年。文帝自己的屁股都没有坐热,对下面的官员都还没弄利索顺溜,怎么可能立马开始改革得罪权贵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进行改革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开国皇帝,一种是政治强人,而汉文帝恰好两样都不是。果不出所料,文帝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并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上一次的教训还没吸取,又过了一年,贾谊的嘴又痒痒了。公元前178年他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又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增强国力。

这一年,汉文帝屁股坐热了,下面的官员差不多也开始服帖了。这个建议的操作性也不是太难,于是汉文帝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小试牛刀”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进行轻微的改革举措。

有了上一次的成功进谏,贾谊顿时来了精神,又开始鼓捣起许多改革建议来。其中,有一条建议,让他彻底得罪了权贵集团,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这一条改革建议就是,在政治上,贾谊向汉文帝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希望借此稳固皇权削弱列侯势力,让他们互相不能团结,从而维护汉家天下的统治。

这一条建议汉文帝心里是很想采纳的,于是他便琢磨着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有利于开展改革工作。

但他哪里知道,当时的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都对贾谊很不满,认为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真是不消停,不仅要担任公卿,还要专权改革,便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周勃等人对贾谊最开始还是挺赞赏喜欢的,毕竟是个年少才子。但后面为什么排挤他呢,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是贾谊升职太快,22岁当副部,还没过几年,就差点要被提拔为公卿(一品),人家周勃奋斗一辈子,十年战场抛热血砍人头,才换回了一个侯,而贾谊凭几条建议、几篇文章就轻易得到了,这不让周勃等人感到难堪吗?

二是贾谊既然得到了高位,却不知足还要鼓捣改革削减列侯利益,从私人角度看,列侯们并没有影响贾谊的利益,只是对皇权有冲击,贾谊是为文帝着急而主动提出改革的。

这两条原因足以让贾谊的改革遭遇巨大的阻拦。果然,汉文帝迫于列侯们的压力,不得不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这有点类似于汉朝的另一位才子主父偃,当时也是提议改革得罪诸王,最后不幸做了替死鬼。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贾谊和主父偃。

有两句话“在其位,谋其政”“士为知己者死”,从大局的角度看。贾谊的做法是对的,只是他没有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罢了。

果然,汉文帝经不住权贵利益集团的狂轰滥炸,不得不在公元前176年便将25岁的贾谊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aab87b9f59db8c7c73dd9d27365d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