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猜猜这条刀鱼有多重?

2020-07-14     美食导报

原标题:10年后,猜猜这条刀鱼有多重?

以往在农历5、6月的时候,

各路网红食神大v除了喜欢“晒粽子”之外,

“江鲜”“河鲜”也是他们日常打卡的重点。

但是在今年,

“今日吃到长江鲥鱼啦!”

“猜猜这条刀鱼有多重?”

之类的晒图,

大部分都消了声灭了迹。

大家都知道,

被誉为史上最严的长江十年“禁渔”,

不是开开玩笑而已。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

江苏扬州全市餐饮,摘牌“江鲜”,

襄阳市的餐饮菜单,不能再现“江鲜”两字。

…...

“长江人”,暂别了“长江鱼”。

没“渔”的日子里,

他们,咋办?

武汉人说,没“渔”,不是没鱼

一个地道武汉的老市民,轻松回答了记者的这一问题:

“还能咋办?继续吃鱼呗!”

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武汉的“禁渔”区:

包括3家国家级、1家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即梁子湖武昌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鲁湖鳜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武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牛山湖团头鲂细鳞鲴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长江汉江干流,包括长江(武汉段)上至汉南新河口下至新洲举水河口150.5公里的江段,汉江(武汉段)上至蔡甸谢八家下至汉阳区南岸嘴72公里的江段。

如果你熟悉武汉的地形,那么大抵已经发现,几乎整个武汉有水的地方,就不准捕鱼。

再者,我们来看看武汉的主要野生江鲜:

胭脂鱼、河豚、鲥鱼、𫚔鱼(江团)、刀鱼、白丝、桂鱼、鲈鱼、黄官(倒刺鲃)、鳗鱼、鳡鱼、鲻鱼、江蟹、江虾、雀扁、大青鱼。

其中,胭脂鱼、河豚、鲥鱼、刀鱼等,早已经是传说中的产物,不可求,也不可遇。

那么,再看看武汉的非江河性养殖场和常见养殖鱼类:

非江河性养殖场:流水槽养殖、集装箱养殖、鱼池养殖。

常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胭脂鱼、河豚(巴鱼)、𫚔鱼、桂鱼、鳡鱼、大白刁、鲈鱼、鳗鱼、武昌鱼。

一位对武汉江鲜非常有研究的汤先生表示,武汉的野生江鲜里,只有江虾、刀鱼等几种水产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而除此之外的各种水产,早已大量养殖,甚至像鳡鱼、大白刁一类已经产量过剩,更不用说四大家鱼等水产了。

“有些鱼,例如野生胭脂鱼、𫚔鱼、刀鱼,不管你禁不禁渔,它在武汉水域里本身就已经所剩无几,平时都捞不到几条。市场上的‘野生𫚔鱼’‘野生胭脂鱼’,都是养殖冒充的。”

根据汤先生对市场的长久关注和理解,他很有信心地说道:“在目前乃至未来十年,武汉市场上该有的鱼不会少半条,不该有的鱼不会多半尾。

长江无“鱼地”

武汉人是这样,那么其他“长江人”,又能怎样?

谢老是一位长江沿岸的餐饮人,曾以料理江鲜为主业。他说,近十年,野生河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鲥鱼和刀鱼几乎没见过野外的活口。作为“长江人”,早已习惯了没有“长江鱼”的日子,他们吃的,一直都是养殖鱼。

农科教授、渔业学者张老师也告诉记者,长江十年“禁渔”,主要是针对天然水域里“毫无鱼地”的局面。而养殖渔业,照干不误。

其实,就拿“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和刀鱼来说,在“禁渔”前,难道你就真的吃过几回?

张老师说,长江的野生水产渔获量总体在逐年锐减,种类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岷江曾经有多个渔场,但目前只有鳡鱼、鲢鱼还能形成鱼汛,野生钳鱼、大青鱼的产量都严重下降,成了捕捞其他鱼时的兼捕对象。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环境污染,而是过度捕捞。

在他的研究报告里也有提到,近15年、10年、5年里,长江流域真正靠“捕鱼”维生的渔民,较2000年时分别减少了17%、29%、41%,也就是说几乎在20年内减少了近一半。而这数据里,一是说明了捕捞野生鱼的人少了,二是侧面说明江里是真的没什么鱼可以捕捞了。

武汉餐饮行家谢老讲到,“除了刀鱼很少有养殖的,河豚和鲥鱼甚至胭脂鱼等,大部分都是从周边的鱼塘进货,像一家50来餐位的小河鲜馆,一进就可以进上百斤。”

事实上,多年以来,支撑整个长江流域市场的江鲜,绝绝绝大部分是来自人工养殖场。谢老说,短期来讲,长江十年“禁渔”能影响到鱼鲜市场的,就大概是价格了,因为在一些“禁渔”区中的养殖场,必须关闭或通过相关允许后才能运作,所以会暂时性使一些鱼类的价格上升。但可以预料的是,在缓冲之后,价格肯定会回落。

像四大家鱼、鲥鱼、鲢鱼、武昌鱼,通通有在卖、通通价格正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禁渔’的影响,大概只有看不到江面那些一叶轻舟了。”

但不管怎样,愿这十年的休养生息,会让这长江,变得“充鱼”起来。

今天话题

你怎么看待长江禁渔?

今天作者

冯睿峻

编辑&排版

彭柔琪

部分图片来源 综合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RXrUXMBnkjnB-0zoq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