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吃!有毒!一颗就能致命

2022-06-07     美食导报

原标题:别吃!有毒!一颗就能致命

夏天的夜晚

怎能没有烧烤、海鲜作伴?

大排档里的爆炒田螺

更是抚慰了无数夏夜的胃

但——

下肚之前可得好好看看

有些螺有毒!

不能吃!

织纹螺:一颗可致命

织纹螺是国家禁止销售和食用的生物,普通人吃上一颗就可能致死。但在利益面前,还是有些不法分子仍在偷卖织纹螺。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成功捣毁非法购销织纹螺买卖链。截至5月23日,警方在三门、宁波、象山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人,查扣织纹螺800多斤。

在民警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一些烧烤摊和饭店为招揽生意还把织纹螺拍成视频,分发在社交平台上,以此吸引顾客前来消费。

“我知道买卖织纹螺是犯法的,但市民爱吃,利润高,畅销……所以在禁渔期前,还囤了大量织纹螺。”在利益面前,不法商家不惜以身试法,多次前往宁波、象山等码头收购零散的织纹螺进行非法获利。

据悉,织纹螺含有毒素,加热、盐腌、暴晒等加工方式均无法将毒性破坏分解,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可能致人于死地。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据了解,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近期,广东已有多地发布警示,提醒市民勿食织纹螺。

如何识别致命织纹螺?

— 外形特征 —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此外,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 中毒症状 —

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蛤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这也是

害人的“坏宝贝”

在广东人的餐桌上,常能见到贝类海产品,它的安全关乎每一个人。

事实上,绝大多数双壳类动物是滤食生活的,水里有啥它吃啥,因此,如果水中存在大量有毒藻类,它们就难免将藻类毒素累积在自己身体里。因此我们说的“贝毒”,准确来说应该是“藻毒”。

在藻类赤潮爆发的海域,水体中有毒藻类数量激增,在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的同时,也经由食物链将藻毒转移到生物体内。这些生物还没来得及把毒素从身体里排出去,可能就成为食客们的盘中餐了。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贝类毒素一般累积于贝类的鳃、性腺、消化腺等内脏器官中,足部含量较低。贝毒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健忘性贝类毒素这四大类。其中麻痹性贝毒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

有些朋友会觉得,纵使海鲜毒素有千百种,是不是煮熟再吃就没事了?

不幸地是,这些毒素都有较强的耐热性,常规的烹调方式并不能将其去除。

但彻底烹煮的确可以极大程度消除海鲜附带的寄生虫和病菌隐患。如90%野生海鱼体内含有的异尖线虫,以及海鲜中最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放在沸水中几分钟便可被彻底杀灭,因此彻底熟食还是有必要的。

防不胜防也可防

看到这里你可能内心一惊,海鲜里光贝类螺类有这么多种“毒”,岂不是让人防不胜防?

别担心,如今对于常见的有毒海鲜已有严格的市场管控,作为一名普通吃货,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就不用太担心海鲜中毒了:

1. 从正规商场购买。大型超市或海鲜市场拥有更好的进货渠道和检验机制,能帮你排除大部分的“雷”。

2. 避免食用变质海鲜。只吃新鲜或保存得当的海鲜,因为变质海鲜中可能含有大量组胺,会导致中毒。

3. 彻底煮熟。虽然海鲜毒素耐高温,但海鲜附带的寄生虫和病菌可以被高温有效消灭。

4. 适量食用。不要一次性食用太多海鲜,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5. 避免食用内脏部分。海鲜中的毒素大部分都聚集在内脏部位,肌肉则较为安全。

嘴馋了吗?

今晚吃起来吧!

别忘了

正规渠道购买、变质海鲜不买

彻底煮熟、适量食用

不吃海鲜内脏!

跟着导报君一起念

文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全媒体记者 林芷汐

编辑&排版 | 广粤文化·美食导报融媒体编辑 木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8cdada5117ce36e4d50f45e5f24f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