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 高温模式开启,这样养生,夏天清凉又健康

2019-07-23   浙大一院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上周成功出梅、入伏的杭州

用短短几天时间就展示了它的“热情”

接下来几天,天气依旧会很热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7月23日10时50分

就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我们也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进入“大暑”后

高湿高热的“桑拿天”将会增多

大家要注意预防中暑等疾病


大暑为什么会中暑?

从现代医学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神经细胞对夏天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的变化高度敏感。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出现“中暑”的症状。

中医认为,大暑时高温酷热,人们不仅易动“火”,还常常因汗出过多耗伤人体津液,因此可见高热、心烦、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甚至气短乏力症状。

大暑节气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中医有"暑多挟湿″之说。日常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表现。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由于大暑气候炎热,出汗过多易伤心阴、耗心阳,这就是为什么夏天有很多人有失眠多梦、心烦、心悸症状。所以夏季养生以养心为主。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

当出现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头昏、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状况,都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应即刻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以帮助身体恢复和缓解。如出现血压低、虚脱等情况,还需及时就医。


大暑如何养生?

中国历来讲究二十四节气养生,那么大暑节气养生应该注意什么呢?看看专家给出的建议吧。

饮食调养:忌生冷油腻

炎热的大暑时节,饮食要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忌吃油腻食物

大暑时肠胃吸收消化能力较弱,过食生冷瓜果、冰镇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大脑血供减少,增加疲惫感。

大暑饮食提倡要“酸、苦、清”。

“酸”,夏季出汗多而易失津液,酸味食品能敛汗止泻祛湿,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建议可以多吃一些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食物。

“苦”,盛夏时节吃苦味食物,既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可以适当吃一些苦瓜、苦菜、莴笋,注意不要过量,以免过苦伤及脾胃。

“清”,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


生活起居:多休息

夏季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要养阳。日常生活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大暑节气讲究“夜卧早起,午间小睡”。人们每天需保证至少七到八个小时的有效睡眠,晚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缺少睡眠易导致肝盛阴虚,阴阳失和。午间适当的小睡半小时至一小时,有助于心经运行。

大暑节气最好遵循“少动多静”的原则,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也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午后最热的时候不要出门,一定要外出的务必做好防晒措施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心理调养:重在心静

按照中医理论,大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发散易伤心阴耗心阳,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所以夏季养生要重点突出“心静”。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首先就是要静心养神,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次是心理纳凉,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本文结合自:半月谈、新华视点

指导专家: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范小芬

范小芬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