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米筐投资
作者菌爷
1
半夜鸡叫
7月上半月,银保监会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开展了警示,作为管钱的操盘手,它往往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兴衰沉浮。
这一点无论是活在当下还是展望未来,都要认清现实,打起十万分的精神重视。
谁能不围着“钱”转?
强调纪律的会议上,还明确给出了五点要求:
1)重申了“房住不炒”这条钢铁红线。
这个也在我们的预期之内,因为这是由我们正处于产业爬坡过坎的“过渡期”现实决定的,老铁们应该已经比较清楚。
2)打破刚兑的年代,银行们要“量力而行”。
这是家长的善意提醒,房地产已经过了包赚不赔的时代,银行们也要注意规模,注意风险。
3)房产信托要合规矩,不能浪。
一直以来,房地产信托都是开发商融资的重头戏,但伴随着销售周期不确定性以及成本的上升,对于某些开发商的信托产品,爆雷已经是很现实的风险。
4)要控制规模,上半年有点猛,下半年要收一收。
上半年房地产信托增速超过两位数,下半年房企融资收紧已经成为事实。其中被约谈后,光大信托更是传言“暂停所有房地产类项目募集”(包括直销和代销)。
5)精细化房地产信托的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能力,银行对于开发商要有照妖镜的硬功夫。
这条有点“打几巴掌,给个糖吃”的意思,钱是紧的,但并不意味着赶尽杀绝了,对于龙头和实力强的开发商来讲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好时代,同时对于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来讲,要练好火眼金睛术。
开发商的一场残酷淘汰赛已在路上。
这个雷,请躲远点!
2
债务毒酒
一边是开发商2019年和2020年集中还债大年;一边是管钱的操盘手收紧信托融资的渠道大门。
开发商该怎么活下去?
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见证着冒险者的高光时刻,也旁观着“那群贪财的哥们儿”死于杠杆的悲催时刻。为了还钱,有相当一部分开发商开始举借外债,而且成本高的吓人。
7月12日,属于开发商前20强的泰禾,借了4亿美元外债,3年期,票面年息15%,每半年付一次利息。可以说是创下了借款利率新高。
地球人都知道,借新还旧,用低利率的钱还高利率的钱是好的操作,如果一个地产20强用极高利率的钱还旧债,其实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这几乎是在走钢丝搏命,搏这次能从死亡企业堆里爬出去。
我的好友村口大爷说:“那些孤注一掷的人,往往内心是极其脆弱的,他们知道幸运这个事儿根本就是骗孩子们的,每一次最后的关键,是看谁能在最后一秒弄到更便宜的钱。”
如果是弄到更贵的钱呢?
死扛!
当开发商的集中还债期叠加融资端的利率高企,谁在走向灭亡,谁在收割兄弟们的尸体,市场里的游戏,过程不重要,关键看谁笑到最后。
房企债务到期偿还量数据(来源:WIND)
2015年和2016年是房企加杠杆负债的疯狂时刻,而且大多数是5年期债务,因此从2019年开始到2021年这几年将是债务到期的大年。
从数据上来看2018、2019年大概4000多亿,2020年4700多亿,2021年是个大年,是7300多亿的到期债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摆在很多房企面前的要么断臂求生,要么卖身求生具体该选那一条路,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为债务是“钢”性的。
3
空头正确
房子是政策市,真是因为有如此的逻辑,才会有曾经的三年一变天,我们所感受到的周期也就是这么变出来的。
房企的“供给侧革命”是不是房价的末日呢?
站在北京的街头,看着高悬的房价,人在其中是如此的渺小,内心很想说:“不是”!
为什么?
明明看到房价暴涨的三颗龙珠土地、放水和信心正在被挨个按下。
凭什么说,你对长期房价依然乐观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年楼市牛前面的“股市牛”吗?
虽然发生在 不一样的市场,但基本的逻辑是一样的,换了个马甲,本质是一个货色。
都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杠杆牛。
只是股市最后跌了,楼市最后无限期耗着了。
盘点整个牛市的演进逻辑,其实就是配资加杠杆。行情的初期,因为后期涨幅空间大,赚的钱能够弥补配资的高额成本,炒股的和配资的能够形成阶段性的“正循环”。
但当股指突破4000点之后,后期虽然还有涨幅,但分化的行情和赚钱效应已经不能够完全盖住配资的巨大成本了。
也就是杠杆正在显示出“负反馈”阶段。
有人说:“2015年A股是官方严监管造成的”。
胡说。
杠杆牛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最终的灭亡,都在赌谁是最后一棒的游戏,你说能玩多久呢?
楼市其实也是一样,只是参与的选手有政府,庄家一直没出,还在不断维稳、踩刹车,这种情况下,散户走几个,其实也就不影响大局了。
楼市的震荡期正在延续,在这样的行情里,巨大分化是必然的,收益大概率回归平庸也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要想在这样的行情里淘到超越平庸的标的,那拼的不只是运气,还有长期炼狱般实战之后的专业眼光。
没有不学习就躺赢的投资。
未来,更加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