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沟通怎么办?“游戏力”让你轻松搞定,比说教、吼叫管用

2019-06-05     乐陪娃

晚上孩子在客厅玩,地上摆了一堆娃娃、积木等玩具。我在收拾客厅,看到乱糟糟的地面,忍不住催促“赶紧把你玩具收起来!”“你看客厅这么乱,都快踩不下脚了。”我的唠叨对她来说像是左耳进右耳出,说完了她依旧纹丝不动。

爸爸走过去,“咱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孩子立马两眼放光“什么游戏?快说说看。”

“让玩具回家的游戏,咱俩一起让玩具回家并且不能回错哦,看谁玩的又快又好。”

听到游戏邀约,孩子欣然同意。和爸爸一起让玩具回家,没一会儿,玩具都收拾到柜子里了。

爸爸和孩子一起游戏


面对大人说话孩子不愿意听,爸爸采用的是“游戏力”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用游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于游戏力,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给出了定义:“它是以游戏和理解情绪的方式与孩子联结。”

一、父母需要掌握“游戏力”这门语言

有一次,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样的一幕:

两个妈妈带着两个看起来三四岁的小男孩,一个孩子看到儿童区展台上摆放各种造型的童书,可能是觉得有趣就随手推了推,展台上的书如多米诺牌一样刷刷地倒了下来,另一个孩子也学了起来,两个孩子把展台的很多图书造型都推到了。

其中一位男孩的妈妈见状,赶紧上前制止:“看你们把书全推到了,不能这样,快摆回去”。小男孩无动于衷,还在玩他的“推书游戏”。妈妈有点急了:“你这样不对,影响了书店的正常秩序......”然后开始各种讲道理。

小男孩还是不听,妈妈发火了,小男孩哭了起来。见状,另一个小男孩的妈妈过来,拿起几本书对小男孩说:“我们一起来玩搭高高的游戏好不好?”说着自己和孩子开始给书摆造型,小男孩也停止哭泣,觉得有意思,就和他们一起摆造型,很快,展台的书又恢复整齐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轻松解决了问题,孩子破涕为笑,大人也不再恼火。

小游戏解决大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游戏,是孩子的频道,语言到不了的地方,游戏可以。”

可以说,游戏是孩子国的语言。要想和孩子更顺利地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父母得掌握“游戏”这门语言。

二、“游戏力”,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的书《游戏力》中提到,“游戏力”能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促进亲子关系,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恢复孩子的情感创伤,让孩子乐观地面对生活。

1.“游戏力”是化解矛盾,抵达亲密关系的有效手段

在《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和儿子一开始相处得似乎不是那么融洽,陈小春喜欢发脾气,让Jasper有点不知所措,有一次Jasper甚至还拿着喇叭喊话:Can you stop angry?(你能停止生气吗?)

后来,他似乎慢慢地找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他不再板着脸,甚至和儿子开玩笑说: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当爸爸要带自己出去走走时,Jasper开心地跳起来,说:他要带我出去走走。爸爸给自己盛饭盛菜,Jasper转头满脸幸福的低声对摄影师说:他喜欢我

幸福满满的Jasper


当一个严肃有威严的父亲转变为有趣有游戏力的父亲时,孩子的表现竟然也会让你出乎意料。亲子关系也从紧张升级为温馨。

2.“游戏力”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

孩子的成长总会遇到很多自己不会做或者害怕的事情,他可能会陷入无力感,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时候,通过一些游戏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小时候女儿特别害怕去医院打针,甚至一提到打针就会哇哇大哭。我给她买了一套医疗器械的玩具和医生护士相关的绘本。

我给她讲绘本,绘本中用孩子的语言描述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打针的意义。平时也一起玩“打针游戏”“看病游戏”,时而我当病人,时而她当病人。

战胜恐惧


这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看病的游戏也玩了多次,后来她不再惧怕打针,生病了也能勇敢地去医院了。

《游戏力》一书中提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力,而这两者来自被关爱和悉心照料的感受。

3.“游戏力”能修复孩子的情感创伤

前阵子看经典电影《美丽人生》,里面的父亲才是将游戏力诠释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二战时期,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爸爸给儿子说,这是一个游戏,我们要进行一次旅行。

残酷黑暗的纳粹集中营里,爸爸用游戏力的方式,将种种苦难巧妙说成是闯关游戏。最后,熬到二战结束,纳粹退去,迎来了胜利。

这位父亲在被拉去枪毙的路上,正好经过孩子隐藏的铁箱,孩子通过一个小洞可以看到父亲被纳粹用枪顶着前行。父亲担心孩子看到会害怕,很夸张地轻松大迈步前行,还回头对纳粹士兵微笑。

把“游戏力”诠释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小男孩因为父亲编织的游戏,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下,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战争阴影,而且他还赢得了他的奖品。

《美丽人生》到最后响起了一段平静而深情的画外音:“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如果没有这位父亲脑洞大开的游戏,孩子就算从战争中存活下来,也许会留下心理创伤吧。

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加利·兰德雷斯说过:“对孩子来说,‘玩出’他们的经历与感受,是最自然、最富动力的自我疗愈。”

4.“游戏力”让孩子更加乐观

前段时间,一位叫天天的小网红和 “口红一哥”李佳琦的PK,引起网友关注,直奔热搜榜。

这位才9岁的小男生,在视频前有模有样,讲起段子来正经的样子逗笑了众多网友。他模仿起网红李佳琪的口吻,简直惟妙惟肖。

哈哈


网友们在吃瓜之余,也不由得关注起了这个孩子背后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如此自信力爆棚的孩子?这孩子简直是乐观豁达的典范啊。

原来,天天每一个小视频的背后,都有同样幽默有趣的老爸支持。老爸同时承担天天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工作,还乐在其中。

爸爸陪孩子玩,孩子会更有豁达乐观精神,天天的爸爸便是如此。他每天和儿子一起玩,一起唱歌互动,时不时父子俩同框。

“逗比”的父子俩


青少年专家孙晓云曾说:儿童和青少年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乐观、兴趣和习惯。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带着积极乐观地眼光去看待问题,孩子自然而然便养成了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也能够乐观地看待世间万物,以豁达的心态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三、父母如何开展游戏力

1.放下父母的身段,调到孩子的频道

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爸爸逗我玩儿》。在文章里她写道:她自幼与父亲最为亲密,两人一同读书一同玩闹,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钱钟书曾趁女儿睡着的时候,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他也爱玩“埋地雷”的游戏,喜欢在女儿的被窝里,埋藏玩具、书本、小梳子等障碍物,令她措手不及哈哈大笑,然后她再乐此不疲的一一“扫雷”。

不管钱媛到了多大年纪,父亲有趣的陪伴,给了她童年无穷的甜蜜,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也成为日后珍贵的回忆。

钱钟书一家人


2.制定游戏规则

让孩子游戏,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的游戏内容

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但同时他们也缺乏自我保护和甄别好坏的能力,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制定必要的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可以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比如家里的刀、插座等危险物品绝对不能碰,这些规则家长要制定好。

3.和孩子互换角色

大人,很多时候也渴望孩子的理解,因为父母要工作,要为生活奔波,父母也渴望被理解。通过置换角色的游戏,孩子能更理解大人,而大人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孙俪曾透露邓超其实很会带孩子:“他和孩子玩的方式非常特别,我觉得很多爸爸都做不到。”

邓超毫不避讳地把自己当孩子,让女儿在头上扎小辫,别发卡;自己当画本,儿子当画家,让儿子拿着彩笔在他身上画画。

邓超和孩子一起玩


曾经看过阿雅采访邓超的视频,一向以搞笑逗逼出现的邓超,这次却一本正经地谈起自己的育儿方法。

阿雅采访邓超


他说:儿子和女儿最喜欢跟自己玩,因为他非常有趣。一个简单的木偶,他们就能演一个下午,哪怕只是剪一张纸,他和孩子也会变着花样来玩。

在日常的点滴陪伴中,邓超融入孩子的世界,把生活变成游戏,把自己变成孩子最有趣的玩具。

“游戏力”让父母和孩子更亲近,让孩子更有自信、更乐观,快快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游戏”吧!

参考文献:

【1】《游戏力》(美)劳伦斯·科恩 著

【2】《儿童游戏力》珊瑚海 著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NqdO2wB8g2yegND7P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