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5G等新字眼进入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听到的却总是现代人发出“生活太难”、“人生无意义”、“活着没意思”之类的抱怨。
而其中的缘由也是因人而异,一部分人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苦苦挣扎;而那些相对来说物质条件好,衣食无忧的人又会有工作、人际上的压力和烦恼;单身的人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寂寞空虚,有家庭的又觉得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个人空间。
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见对于那些不如我们意的事情的回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那么对于人生的逆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不要指望靠别人走出困境,没有人能百分百同理你的感受,你最应该获得的是自己的支持
在三亚有一座南海观音,它是位于南山的海上观音,当你站在它的回音壁的最中间位置,说话会听到有回音,但是离得最近的旁边的人却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说明什么?
当我们处在特殊境况下,别人没有处在我们的位置,很难感受到我们的感受,与其祈求世上有人能完全理解自己,不如将这份理解回向给自己。
你给予自己的关爱、支持、理解越多,你内在的力量就越强大,你也会更有能力应付生活中的挑战。正如你发出去的声音总会回向给你同样的回音,是一样的道理,越难的时候,越要鼓励自己,爱自己。
努力提升幸福感,改变一直以来的负面认知
1 转换思维方式,用批判性思维代替消极思维
当生活如意,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不会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要发生在我身上?但是当生活中遭遇变故的时候,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反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倒霉的事情?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
最近在看一本书《批判性思维》,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思维误区,书中提到人们都或多或少有自我中心主义。
遭遇困难,人会本能的处于自我保护状态,认为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打击,这是出于人天然的利己倾向,但是这种想法无助于我们解决当下的困难,只会加重我们心理上的痛苦。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观点及真理假说,认识和克服个人的成见和偏见,形成并阐述可支撑理论、令人信服的推理,对所思所为作出理性智慧的决策所必需的一系列认知技能和思维素质的总称。
换言之,就是指按照明确的思维标准而进行的严谨的思维活动。简单的说,就是将我们头脑中一直以来惯用的那些出于本能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剔除,以一种更加严谨、客观、贴近事实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当别人给我们提一个建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在针对我,侮辱我;
领导刚才看见我,表情很严肃,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还是有谁告我的状?
婆婆对我态度冷淡,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得体了?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如果我们去实际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
别人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难道就能证明他在针对或者侮辱我吗?领导看见你的时候,可能正在为工作上的某件事发愁,冥思苦想对策呢,根本没有注意到你;婆婆当时身体不舒服,并非对你不满意。
《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指出,具备批判性思维有以下几个标准:
清晰:对于问题有清晰的认知,不主观臆测
精确:能对接收到的信息源进行验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不道听途说
准确:观点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而非基于个人喜好或个人利益
切题:能一针见血,不被细节分散注意力
前后一致:避免自己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
逻辑正确:要有准确、可靠的观点,再通过这些观点进行正确地推理,得出扎实的结论
公正:保持开放中立的态度,不为偏见和成见所束缚,防止刻板印象
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做刻意练习,在各种事情上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地,我们会养成自律的思考习惯,能够更客观准确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不是只知一味地顾影自怜,掉进负面情绪中,更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来。
2 调整心态,把逆境当作生活的训练场,学会从中汲取营养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身体和心灵备受摧残,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此同时,还要面对失去至亲的痛苦,他的父亲、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
在这样极端的恶劣环境下,犯人们相继死去,活着的人变得或麻木,或颓废,而弗兰克尔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努力地活着,不仅如此,他利用集中营生活的经历,观察那些被关押的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作为研究自己学术的资料,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活下去的动力,并以此发明了意义疗法,给那些绝望的人找到生活下去的意义。
他写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他的:“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他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苦难,我们仍有选择的自由,选择以更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它。
现代斯多葛派学者比尔·欧文说过:“我在实践斯多葛学说过程中最有趣的自我提升,就是我从一个惧怕侮辱的人摇身一变,成了侮辱鉴赏家。一方面,我会搜集侮辱——遭到侮辱时,我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另一方面,我盼望着被侮辱,因为它给我机会,让我打好‘侮辱比赛’。我知道这听上去有点怪,但是实践斯多葛派的一个结果就是你会寻找机会把斯多葛派的方法付诸行动。”
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在他的代表作《沉思录》中解释了何为“斯多葛主义者”?
他即使身在病中,身处险境,奄奄一息,流放异地,恶语缠身,却仍然感到幸福。他渴望与神同心,从不会怨天尤人,从不会感到失望,从不会反对神的意愿,从不会感到愤怒和嫉妒。
伟人之所以伟大,可能就在于他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不怨天尤人,不唯恐避之不及,而是将其当作生活的训练场,从中汲取营养。
当你能调整心态,不再把生活中的不顺利、不如意当作老天在为难、针对自己,你会更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将其作为自己成长的契机。
生活在阴沟里,更应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苏东坡因为写文章被人诬陷,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东坡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将自己改名为“东坡居士”,在这个地方当起了农夫,每天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此之外,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吃猪肉,苏东坡教他们吃猪肉,由此发明了东坡肉。
在这段期间,苏东坡进行了大量的诗词创作,写出了很多后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当时黄州离赤壁不远,苏东坡会跑到赤壁玩,并写了前后《赤壁赋》,其中有这样一句“江上之清风与山上之明月”,苏东坡说这有什么好处呢?无主,闲者得之。这些东西没有主人,谁是闲者归谁。能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有如此好心态实属不易。
有一天夜里苏东坡睡不着觉,走出门去,并写下了 这样一首夜游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布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失眠这样的事情对每个人都太常见了,这种状况下,我们大部分人会烦躁、焦虑,而苏东坡却始终有一颗闲适淡然的心,哪怕即使最简单的夜游,也能从中抒发自己对于生活小细节的捕捉及感动。其背后就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美好。
《拾遗》有篇文章写郭婉莹。郭婉莹——上海大富商郭标之女,1909年出生。从小家境优渥,生活富足,可是中年却遭遇变故,父亲破产,丈夫死于狱中,并被判欠下14万元的债务。她也从豪宅大院被迫换到一间几平米的小房子里。
被强制劳动改造;修路——把大石头砸成小石头;下放农村下鱼塘;派去菜市场打杂......她并没有因为这一系列的厄运颓然倒地,反而把磨难的生活过出了诗意来。
没有蒸具,她用饭盒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没有烤箱,她用铁丝搭架也要烤香脆可口的吐司;没了茶具,她用搪瓷缸子也要天天喝自制下午茶。即使被派去清洗厕所的时候,也不忘穿一件干净优雅的旗袍。
无论生活何种艰难,都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寻找当下的美好,无论是苏东坡还是郭婉莹,这种向上的力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支撑着他们度过那些外人看似艰难的、坎坷的路程。
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只知一味吃苦,不懂得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那点甜,人的心灵也会在苦痛中变得麻木、僵硬,失去原有的本真。
《道德经》中有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不会吹一早上,暴雨不会下一整天,再难的日子都只是一时的,总有结束的一天,只要我们挺过去,说不定日后这段经历会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村上春树的那句话:等你穿过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再糟糕的经历都在等待一个更好的你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