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库夏娜
最近热播的《权游》第八季屡屡为人诟病。
在第三集临冬城保卫战中,人类一方主动放弃地利出城野战。多斯拉克轻骑兵一上来就火焰弯刀冲锋,完全没发挥机动优势,秒送人头;投石机放在前排,战斗开始不久即放弃;步兵特意摆在壕沟前面,溃退惨不忍睹;城墙上守军稀稀拉拉,敌军一拥而上;弓兵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空地上与异鬼厮杀,近身等同手无寸铁……槽点之多,令人感慨编剧水平直线下降。
然而,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过一次类似的守城战。来自北方的异族兵临城下,守方在占尽城防、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却因重重错误决策,最终都城失陷,进而导致王朝灭亡。这次守城战发生在南朝侯景之乱时期。
公元547年,梁武帝萧衍接纳北朝大将侯景的投降,不料侯景却趁机起兵反梁。侯景率八千兵马迅速渡江,打梁军一个措手不及。然而,摆他面前的是梁朝首都、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建康。要攻取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地狱级别的难度。
为什么古代攻城难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其实是一中艰苦、血腥而且成功率很低的作战方式。我们看看城防御体系带来的作优势就能理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城防模式就十分完备了。正常情况下,城池外围会坚壁清野。离城10里进入警戒圈,巡逻兵发现敌情便会撤回。在距墙根10米外是护城壕,在护城壕后,有时会附加一道矮墙布置防御士兵,配合城墙上士兵作战。再向内还有一条阻碍敌军云梯接近的拒马带。接下来才是城池的最后屏障城墙。
春秋时期的城墙已有10米,到战国已经达到15米以上,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试想木制的云梯即使能够达到这么高,也只能承载极少数士兵的重量,无法输送大部队。
墙根厚达20米甚至40米,城基十分稳固。墙顶宽度足有7-10米, 守军可在上面自如机动和战斗。城墙两侧有女墙,其中外侧女墙较高,有对外的射击孔。除了城角建有角楼外,战时还要沿墙添置大量临时楼台。
所以,正常情况下,只要城内军民一心、粮草充盈,守城一方优势明显。老老实实破城的方式就一种:以几倍的兵力和高伤亡的代价,耗尽城内战斗力。几千年来,许多攻城战的结果都是损兵折将、黯然败走。
例如,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二次出师伐魏,率领数万军队包围只有一千多兵众的陈仓,陈仓太守郝昭拒不投降。
汉军架起云梯爬墙、冲车攻城,被郝昭用火箭和滚石一一破解。诸葛亮又建造了百尺高的井阑向城中射箭,用土块填塞护城的壕沟,想直接攀登城墙,郝昭则在城内筑起新工事。汉军挖地道试图进城,郝昭也在城内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
尽管诸葛亮智计百出,陈仓城依然固若金汤。双方昼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汉军粮草已尽,不得不撤兵。其实当时张郃等魏军援军已经接近,诸葛亮继续攻城反而会腹背受敌。
所以,《孙子兵法》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面对坚固的城墙,血肉之躯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可是,侯景为什么却能拿下建康呢?难道侯景比诸葛亮更高明?他的部下比异鬼还厉害?
“骚操作”葬送巨城
原来,梁军在应对侯景进攻时犯下无数失误,一次次葬送了大好形势。
首先,打到建康的侯景军惊喜地发现,他们直接就进入了“建康城”,并没有城墙阻拦!原来,当时的建康布局上类似现代都市,不设环绕全城的外郭。
皇宫背倚玄武湖而建,一条宽阔的南北向御道连接了皇宫所在的台城与秦淮河渡口上的浮桥,御道两侧分置官署,居民区分布在周边和秦淮河畔,其中就包括有名的乌衣巷。这种布局非常有利于商业繁荣,但牺牲了防御能力。尚存军事功能的地方仅有皇宫所在的台城和石头城、东府城等有限几个据点。
于是,侯景长驱直入,打到东宫置酒奏乐,吃上建康仓库储存的粮食。东宫、城内各官署乃至梁武帝舍身布施过的同泰寺,都成了侯景的军营。梁军主力只得退守台城。
梁军将帅的素质也令人堪忧。虽然建康没有外墙,却可以把秦淮河作为防御屏障。当时主持军事的是太子萧纲。萧纲提前派东宫学士庾信率领三千多人,驻守秦淮河浮桥以北的要害朱雀门。庾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哀江南赋》堪称南朝文学瑰宝。
当侯景军杀到秦淮河南岸时,庾信一边不紧不慢地指挥部下撤除浮桥,一边啃着甘蔗表示镇定自若。忽然一支流箭射中了旁边的门柱,只见庾信手中的甘蔗应弦而落,他顾不上拾起来,抛下军队一溜烟逃走了。
至于河上的浮桥,只撤掉了一艘船,侯景安排的内应迅速把桥合上,就这样突破了建康外围。尽管如此,梁军退守台城后尚有两万余人,在名将羊侃的指挥下,一度抵挡住了攻势。防守方一旦依凭坚城,就会优势尽现。
城上的人投掷石块,轻松摧毁了侯景的攻城车;侯军改用不宜被砸坏的“尖顶木驴”,守军就扔出火炬将其烧毁;侯景纵火要烧毁城门,守军在门上凿洞,浇水灭火;侯景又制造了高十多丈的攻城塔,想用它居高临下向城里射箭。羊侃说:“战车很高,地上的壕沟土很虚,战车来一定会倒。”等战车一动,果然倒下了。
后来,侯景军还在城东城西垒起土山,由土山攻上城墙;城内也建了对应的土山,派敢死队迎战。侯景军即将突入之际,守军投掷火把构成一道火墙,在后面赶筑了新的城墙。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眼看防守固若金汤,有人提议开城出战,羊侃分析说:“不可。出击的人少,打不过敌军;要是人多,如果作战失利,回城路径狭小,一定会造成重大伤亡。”
道理很清楚,可梁军决策层就像被《权游》编剧附体了一样,坚决要出城作战。结果部队还没交锋就溃退了,在争着过护城河时大半落水淹死,损失惨重。
在《权力的游戏》临冬城保卫战中,守方屡屡犯错,最终胜利靠的是艾莉亚“斩首”夜王。建康之战中,梁军也不乏类似机会。侯景部下有位大将范桃棒,受陈庆之之子陈昕劝说,决心反正,计划袭杀侯景军的指挥层,城内也趁机出击,一举成功。
然而,太子萧纲怀疑这是诈降,认为坚守待援才算万全之策。就在守城方犹豫的时候,范桃棒被部下告发,这一良机白白丧失了。
侯景军的长围久困之下,台城守军渐渐趋于绝境。梁武帝在历史上以崇信佛教著称,传说佛教僧侣素食即是由他所倡导。可是围城日久,连御厨的蔬菜都吃光了,笃信不杀生的皇帝,也不得不吃起了鸡蛋。
此时,各地勤王的援军陆续聚集。但他们大多畏惧侯景兵锋,不敢交战。统率大军的柳仲礼、邵陵王萧纶等人,每天置酒作乐,无心救援。
次年,台城陷落,梁武帝萧衍病饿而死。侯景先立萧纲为帝把持朝政,自封“宇宙大将军”;后来又篡位称帝。江南地区在这场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朝由此彻底走向衰落。
偶然背后是必然
繁华的南朝,宏大的建康城,竟挡不住侯景一击。表面上看是梁朝高层无脑操作的结果,背后却有着更为复杂的逻辑。
在侯景之乱前,梁朝政治已经高度腐败。皇室和贵族大修宫殿、佛堂,耗尽民脂民膏。梁武帝多次到同泰寺“舍身布施”,每次都是皇帝作势出家,群臣出重金赎回。
曾有大臣苦心劝谏皇帝,指出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朝廷劳役繁多,百姓疲惫不堪。结果萧衍勃然大怒,要求他指明到底谁是贪官奸臣,哪些政策可以富国强兵,如果说不出来,就是欺君罔上。皇帝此后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准备为同泰寺建起十二层高的佛塔,直到因侯景之乱中止。
而侯景之乱终于令一切矛盾彻底暴露。侯景围城期间充分利用了江南的社会矛盾,发布文告抨击梁朝权贵:“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随即宣布,奴婢一旦归顺就可获得平民身份,于是几天内台城中跑出去投奔他的人数以千计,组成了一支生力军。
另一方面,指挥梁朝军队的大多是皇室贵族,他们过惯了骄奢的生活,根本不懂得战争。特别是援军将领,有的只图自保,有的争权夺利,还有的甚至暗中期待建康城破,从而获取政治利益。
因此,真实的历史虽然也会看似离谱,却自有逻辑可言。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其说侯景是萧衍的敌人,不如说是对梁朝的最终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