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兵力差距有多大?看完才知道国军发动内战的胆气在哪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430万人, 其中陆军 200 万人, 特种兵 36 万人, 非正规部队 74 万人, 空军 16 万人, 海军 3 万人, 后勤、机关和院校 101 万人。而解放军的兵力总数约为 127 万人, 其中野战部队61 万人,地方部队66 万人。简单对比发现,国军和解放军的兵力对比,实际上是三比一到四比一,绝对优势兵力。
装备上看,国军拥有解放军所没有的空军和海军,牢牢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装备上看,解放军有有步马枪 44. 7 万支, 短枪 4. 4 万支, 冲锋枪2678 支, 轻机枪 4. 6 万挺, 重机枪 1699 挺, 轻迫击炮 1559 门, 92 步兵炮 124 门, 山炮 58 门。120万部队,只有不到60万军队有枪。而国军,430万军队,基本上全部装备中正式或汉阳造,主力部队还有大量美国先进步枪。装备比例上看,国军优于解放军七八倍之多。
正是这样绝对优势的兵力,让老蒋有底气逆时代潮流而动,悍然发动内战,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可是,从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到1949年1月,不到三年时间,国民党军队为何会兵败如山倒?
以往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都能说出诸如“人心向背”“”其实背后的军事原因早在抗战后期就已经种下了。
1,国军在抗战后期长期抱着“坐等胜利“的心态,不思进取,造成国军防守有余,攻击不足。
以至于在解放战争中,国军以四五倍优势兵力无法进行攻坚作战,苏中战役中国军六个旅打不下解放军四个团防守的城池。历次所谓胜利,也是防守反击,典型是山东战场的南麻临朐战役,华野围点打援啃不下来白白消耗,最后还能全身而退。类似的现象四平血战也有。
2,国军内讧严重,杂牌军不能一视同仁,阵前起义不断。
抗日战争中,宋哲元29路军被扩编为两个集团军,可是解放战争中却被缩编为两个师,同样情况在川军孙震部也有出现。不仅杂牌军大量被遣散,连中央军嫡系也因不是同一系统被裁军,典型是汤恩伯和胡宗南两个派系被陈诚削弱,名将关麟征直接被雪藏。这样的组织生态下,大量军官选择阵前起义。
3,邯郸学步学美军,结果后勤跟不上。
抗战后期国军接收了大量美国装备,出了新一军新六军有像样的训练,其他军队基本上连两个星期的战术训练都无法保证。大量自动化武器放在部队里,除了消耗弹药特别快,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到三大战役期间,很多像第五军这样的军队都开始要求换装中正式,因为士兵们根本不会节约子弹。
4,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却没有任何突袭效果。全面内战前,老蒋和陈诚都认为可以在两个月内解决问题,可是在具体实施上却完全没有雷霆一击的闪击战效果,反而是先派杂牌军,再派中央军,最后打成了添油战术。全面内战第一战中原围歼战(我方称为中原突围),作战方案解放军也有,美国苏联全都有,如此不重视保密,如何作战?
5,整体上没有完整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走一步看一步。
从一开始的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国军并没有调动起全部的战斗力。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期间,参战兵力实际上也就百万左右,和解放军兵力相当,另外300多万军队则是千里之外闲置着。到后期大决战,每次军事会议实际上成了老蒋教训甚至辱骂各级军官的出气筒,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战略方针,既没有制定,也没有执行。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中,因为涉及两个省会,老蒋居然破天荒讲了民主,听河南山东两省的代表“省城不可放弃”,结果白白损失数十万大军。
国民革命军是我国军事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国军战败的教训,实在是有些惨痛。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蒋家王朝之不幸,中华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