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

2022-03-03     安庆大同

原标题:他是民企“药王”,一年卖800亿,工厂修得像故宫,却坚持不上市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苏轼

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所谓的企业做大做强,无非表现在资金更加雄厚,产品市场占有率更高,更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这几个方面。

想要快速达到这一目标,通过上市筹集资金是最好的方法。企业上市可以从公开股票市场当中募集巨额的资金,同时还不需要承担如同银行贷款一样的利息,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企业与工作双赢的选择。

一般来说,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都会谋求上市。但有一些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我国曾经有一位民企“药王”,企业一年的营业额达到800多亿元,工厂修得像故宫,可他却坚持不上市。这位企业家,他是谁呢?

一、艰难创业,玉汝于成

他就是徐镜人,虽然企业的营业收入高得惊人,但他却对上市十分的排斥。这是因为他担心企业一旦上市就要受制于投资者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发展,为老百姓提供真正需要的产品。

徐镜人算得上是一代传奇企业家,是中国上个世界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他白手起家创办药厂,在当时下海经商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勇气与毅力同样十分难得。

参过军的徐镜人将部队当中的优良精神充分发扬到了现实之中,1966年,22岁的徐镜人刚刚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了一家小工厂里。这是一个位于泰州的小镇,徐镜人进入这家工厂之后,薪水虽然不十分丰厚,但日子也还算过得去,有升迁的盼头。

可徐镜人却不是一个喜欢安定的人,他有勇气有谋略,在工厂干了几年之后,他积攒下了一定的积蓄,同时也拓宽了眼界,摸清了工厂运作的规律。在那之后,他与几个工人一并从这家工厂出走,开办了一家新工厂。

最先开始徐镜人看中的就是制药行业,他与几个工人一道同吃同睡,打算将这一企业轰轰烈烈的干起来。徐镜人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同时还通过各个渠道筹集资金,亲戚朋友他借过,银行贷款他找过,为了筹集到足够生产的资金,徐镜人愿意尝试一切。

1971年,徐镜人的工厂终于开了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制药作坊,除了一些工人以外,还有就是一些老旧的设备,甚至连维修设备和保持设备运转的技术工人都没有。

虽然徐镜人在这之前已经积攒下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一家企业究竟应当如何运行,怎样做好产品,怎样找到市场怎样将产品与大众需求联系到一起,徐镜人在这些方面都是纸上谈兵,一接触到现实时,徐镜人彻底崩溃。

最初的几年,徐镜人的企业几乎人员处于亏损状态。如果不是徐镜人凭着自己军人的毅力咬牙坚持了下来,恐怕现在也不会玩这样的辉煌。跟他一起创业的人来了又走,只有徐镜人一直坚守在原地,一步都不肯退让。

1988年,一件黑天鹅事件拯救了徐镜人。上海地区突然有非常多的人被检测出感染了甲肝,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恐慌。由于信息不畅,人们当时认为传统的中药制剂板蓝根颗粒可以有效的预防甲肝传染,市场上对板蓝根开始供不应求。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市场当中,徐镜人最难意外地得到了一笔天大的订单。有一位订货人病急乱投医,竟然向他这个小作坊订购了足足400万包板蓝根颗粒。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是,对于徐镜人来说,他是个商人,无利不图是他的本性。虽然他的工厂每个月仅仅只能生产出5万包板蓝根,可徐镜人还是大胆的接下来这笔订单,给订货商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将这批货按时交付。

最终,徐镜人成功的向订货商交出了385万包板蓝根,虽然不到400万包,但却也相差不大。经过这一次事件,徐镜人的小作坊成功开始盈利。而他也有了一个外号,“板蓝根大王”。

有了这第一波的发展之后,徐镜人在制药行业的发展就显得顺风顺水多了。扬子江药业在市场上也算是打出了名气,市场拓展开了,徐镜人已经有了资金可以用于研发。

1993年,扬子江药业推出了一款中成药“胃舒颗粒冲剂”,这款冲剂的出现,意味着扬子江药业不再仅仅只是一家药品制造商,而是正式迈入药品生产商的行列。徐镜人将制药与造药联系在一起,不再仅仅只是其他人的加工厂。

201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扬子江药业一年的营收达到了800多亿元人民币,徐镜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企“药王”。

在徐镜人的扬子江药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一直坚守着三条信念,这三条信念是什么呢?

徐镜人坚持一条“三不”政策,那就是不搞兼并联合,不盲目上市,不搞不熟悉的业务。

二、不忘初心,坚持自我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当徐镜人看着自己企业走上正轨的时候,他的内心也开始琢磨起企业管理来。像徐镜人这样的创业者,既不是出身科班,同时也没接受过什么系统的管理培训,只能从实践当中一点一点的积攒管理经验。

看着周围的企业都在轰轰烈烈地搞兼并,搞上市,搞业务拓展。徐镜人却在这时放下了脚步,开启了自己思索的步伐。在他看来,一家民营企业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将企业的产品做好,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最终将会得不偿失。

尤其是上市,在徐镜人看来,上市可以说是企业的大败笔。徐镜人希望将扬子江药业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不希望任何人插手他的经营与管理。而一旦扬子江药业上市,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时时刻刻看投资人的脸色,看股民的反应。

他希望将时间与精力更多的花费在企业产品上,而不是在市场上做无谓的消耗。股民们才不会管一家企业的产品做的有多好,也不会管这家企业究竟是不是为民着想,他们担心的永远是股价,永远想着股价提升而不是下降。

与其操心费力对于这些股民们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拔河赛,不如将这些时间和精力通通都放到与企业发展有关的方面上,尤其是投入到那些药品研发上,这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徐镜人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坚持这样一个“三不”政策,而且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持这样想法的人在扬子江药业内部不在少数。

扬子江药业总厂早就已经一改曾经的小作坊模样,如今工厂修的像故宫,从外表到内在,这家工厂无处不显示着一家民营企业所应有的活力。

在这家工厂的建设上,徐镜人也是颇费心思,他将其建成了故宫一般的模样,这也是他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他希望企业也能够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尽一份自己的作用。

总结

企业的发展源头究竟是什么?企业到底应不应该上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欧洲与美国社会的企业来说,上市是最好的选择。上市就意味着可以拿到股民们的投资,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却永远都显示出一种奇特的氛围,不成熟的股民让中国的股票市场一直饱受震荡。徐镜人的选择确实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正确性,不过,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设,徐镜人之后的接班人或许会将企业上市提上议事日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9ab07068e04b1b1b12573923d5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