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马云更是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的评价:“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县城回到土地,本来教师当的不错,结果被他人顶替,后通过走后门又摇身一变,变成县城公家饭的记者,到最后,又被他人揭发,所有梦想成为一场空,又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人生。
纵观整个高加林的爱情,都带有自己的私心,最后的结局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两个女人先后离他而去。最开始读《人生》时,我是对高加林是带有同情与理解的,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一直受到社会不公平的对待。但细细品过之后,才发现:高加林的爱情观,无论是对刘巧珍还是黄亚萍,都带有个人的私心,最后落得如此下场,颇有点“罪有应得”的感觉。
爱情本是世界上最高尚与纯洁的感情,而高加林却是理智的现实主义者,在爱情上的左右为难更是表现他真正内心的矛盾。而这两段感情他是如何理解与选择的呢?
巧珍一直暗恋着高家林,而且自认为她配不上高加林,从一开始的主动投怀送抱,这段感情就注定女方的爱情是有点廉价的。
高加林从教师转化为农民,心理受到很大创伤,他始终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他的才华与知识能力都是优秀的,偏偏命运弄人,没有好的家庭出身受到他人排挤,只能在做回农民。
母亲让他去县城卖馒头,他也张不开嘴,遇见熟人赶紧躲避,导致一个馒头也卖不出去。
高加林始终没有把自己的身份转换回来,在现实面前,也就吃尽了苦头。
而这个时期,巧珍恰如其来的出现,给予他严寒心灵带来了温暖。巧珍是聪明的,她帮助高加林解决现实的困难,高加林是非常感激她的。他错把这份感动当作了爱情。
在巧珍对高加林表白成功后,他俩分开后。高加林独自进了村子的时候,他就有了懊悔的情绪。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
高加林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很现实的考虑到。他如果和巧珍好了,大概就要当农民了。而且,他自己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亲了一个女孩子,对巧珍和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使他更难受的是,他觉得他永远地告别了自己过去无邪的二十四年,从此便给他人生的履历表上画上了一个标志。
作为成年人如果遇到的是真正自己想要的爱情,绝不会像高加林一样,充满懊恼与无奈,只会有惊喜与快乐。
从高加林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份爱情并不是满意,只是把它当作困苦生活的慰藉品,以满足个人的私念所需。
而且在高加林去了县城以后,当上人人羡慕的记者后,巧珍去找她。他突然觉得没有文化的巧珍俗不可耐,也忘却了巧珍曾经对他做过的点点滴滴。
这种爱情从一开始的女性太过于主动,到后来被高加林“甩掉”,可以看出:高加林对巧珍并没有真挚的爱情。否则他不会一次又一次理智的剖析这份感情,践踏巧珍这份真挚的感情。
爱情之间如果变成了不平等,也就意味着悲剧的出现,虽然说高加林最后后悔莫及,那也是他与黄亚萍没有结果后,他才良心发现,他永远失去了一块金子。如果他和黄亚萍结合了呢?他绝对会很快忘记巧珍的存在。这就是血淋淋的人性,是个人自私的表现,这其实与道德没有关系。
黄亚萍从小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她只看到爱情甜蜜的一部分,却没有足够面对困难生活的勇气,最后权衡下,背弃了爱情。
无论哪个时代的爱情,不落实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中,不考虑结果与将来,都长久不了。
著名作家三毛很经典的一句话: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
高加林与黄亚萍只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阶段,却忘却了他自己本身的现实问题: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走后门才当的记者。
当这个现实问题败露后,两个人分手的速度如此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也就是黄亚萍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与高加林去吃现实生活中的苦,或者两个人一起面对困难走出去。
而从高加林身上更没有太多表现出,对黄亚萍爱情失去的痛不欲生,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黄亚萍身上的“大小姐脾气”让他总是左右为难。
他总是对比以前巧珍对他的爱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爱情面前他是现实主义者。他会计较得与失,并没有全身心付出。
真正的爱情如果长久,必须要面对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牢固的爱情坚不可摧。除了彼此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四个字:同心同德。
高加林喜欢黄亚萍,还因为对方家庭条件好。他甚至规划好了他的人生:他向往更大的城市生活,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他觉得黄亚萍能给他带来更好的事业发展。
但黄亚萍呢?在高加林被撤掉官职之后,立马把现实剖析的如此透彻。她根本没有想过俩个人面对困难一起往前走。
俩个人的爱情基础如此不牢固,也就不免有了分手的结局。
路遥总结了很重要的一段话,也是《人生》给予读者的启示:“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很多读者阅读《人生》这本书时,对高加林这个人物都是褒贬不一。
如果把自己换成高加林,处于那个年代,处于那种环境,我想大多数人也会和他一样,在爱情选择上左右为难。
高加林处在社会严酷的大环境中,没有机会,凭个人能力根本不可能获得好的资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懂得了,社会是现实的,命运是无奈的。即使自己再有才华,依旧被那个沉重的时代压的喘不过气来。
他想与命运作斗争,他想逃离他的社会阶层,不惜以爱情做赌注,来实现他命运的转折点。
现实生活却给予他最无情地打击:工作没了,两个女人与他没有任何结果,最后满盘皆输,只剩下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继续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高加林最后扑倒在从小疼他爱他的老光棍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我的亲人哪……”
一切又回到了人生最开始的地方,但德顺爷爷对他说的那些话成为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相信他以后的人生会脚踏实地走好。
德顺爷爷一辈子生存扎根在黄土地,用他勤劳的双手与对生活挚爱的感情种地、栽树、修路,幸福自己,快乐他人,这也是人生的收获。他教导着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做人不忘本,只要对人生有一颗赤诚之心,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幸福。
路遥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人生》,至今仍会引起很多人共鸣。广大读者对这本书的好评甚至超越路遥写的另一本巨著《平凡的世界》。
《人生》更加贴近现实人性,高加林的复杂人性心理也是代表普通人的想法。
爱情不是以个人意志为发展的,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很现实,当他非常理智剖析巧珍与亚萍哪个最适合自己时,为爱情加上了物质的砝码时,爱情的天秤就已经倾斜,从而导致悲剧的出现。
而这,正是警示我们所有人的一句话:夹杂着私心的爱情只会落得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