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月灭敌7个团,麾下带出800多名开国将军,却拒授元帅衔

2022-02-24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他一个月灭敌7个团,麾下带出800多名开国将军,却拒授元帅衔

陆游曾有诗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诗句中描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宏伟画卷。

在新中国成立时候,面对外界的侵害和战火,有多少的士兵浴血抗战,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就有一名将士,他一生跌宕起伏,战功赫赫,曾指挥部队南下,一个月便歼敌七个团。

在这位将帅的手底下,竟然带出了八百多个开国将军。即使有这样的功绩在身,他依旧拒绝了元帅的军衔,他就是徐向前。

早年坎坷

1901年,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普通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个清末秀才,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从小也在父母的教育下,保持着善良和和睦的品行,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少年时代的他还读过了三年私塾,后来在新思想的影响下。1914年,他就去了高等学校去读书,徐向前对待世界新事物有了初步的认知。

1917年,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徐向前没有完成了学业,去了杂货店去当学徒,这是他第一次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也磨砺了他的性格和脾气。

1919年,徐向前迎来了他的一次转折,当时社会历史大变革,出现了国民师范教育,徐向前如愿的考上,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萌生去当老师的意愿,可是最后没能如愿。

1924年,在社会中不知所措,摸爬滚打的徐向前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路,成为了当时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从此,他就经历了各种正规的军事训练,也广泛的了解国内外形势,为以后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坚定了从此他要走的道路。

战功显赫

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徐向前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的作战——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当时徐向前第一次带兵出征,也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共产党人英勇献身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6年,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第二年,他追随广州国民革命军来到了武汉,这是他第二次接触到了共产党,在这里他担任了学兵团的指导员。

每当看到共产党人革命的时候,徐向前那颗心就开始燥热,他先后读了列宁马克思,又看了鲁迅,他开始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符合现在中国的国情。次年,在那个国共关系濒临分裂的关键时刻,徐向前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徐向前听从调任,去出任红一军31师副师长,他秉承着避强击弱,以实击虚,以少为胜,避免大伤亡的准则,带领红31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打碎了敌人围剿的阴谋。

2年后,徐向前任红4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指挥部队接连打败国民党人的围剿阴谋,而后任红4军军长,接着南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挫败罗田,英山,广济,歼灭敌军七个团的兵力。

1932年,蒋介石派遣近四十个团的兵力去对徐向前的部队进行围剿,试图将其一网打尽,而当时的红四军在经历长征的跋涉后,没有退缩,徐向前临危不乱,诱敌深入,出其不意的迂回战术,击溃了敌军主力。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徐向前随朱德,周恩来等人来到了地方,维持着共产党的工作和发展,建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徐向前也在凤凰山,长生口等战争中歼敌近万人,也奠定了根据地的稳固和未来的发展。

1949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时任华北野战军司令员,向太原地区发动总攻,消灭敌人近十四万人,阎锡山政权宣告结束。

拒授元帅衔

生活中的徐向前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涉猎广泛,会乐器,也喜欢读书手工编织一类的事情,为人也比较和善,没有官威,和将士们打成一片,深受大家爱戴,都称他为“布衣元帅”。

他还总为将士们修补衣服和织毛衣,休息时间还会给将士们弹扬琴,拉二胡,给在前线的士兵缓解思乡和战争的压力。徐向前也平时简朴,不讲究吃喝,把节约出来的一针一线都交给手下的士兵。

新中国成立后,为表彰为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将领,党中央举行了首次授勋仪式。徐向前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为中国的建设做成了卓越的贡献。他手下的士兵如陈赓大将、王树声大将,王近山中将等也都是出色的开国将军,足足有八百余人。

中央基于徐向前的丰功伟绩,决定授予他元帅军衔。而当时徐向前知道这个消息后,却屡次的拒绝元帅授衔。他始终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指挥员,认为自己的贡献还没一个普通士兵多,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

最终在我党的劝说下,他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正式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奖章。

在徐向前病重时,他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建设,希望着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团结一致,实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还表示,在自己离世后,不去开追悼会,这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在1990年9月,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小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徐向前心中装着国家,艰苦朴素,作风民主,为党奉献了毕生精力,必然深受着党和人民的爱戴。

纵观这徐向前的一生,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卓越贡献,但他也没有因功自傲,反而多次拒绝元帅军衔,这份气度也让我们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