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成就那么高,没拿诺贝尔奖也就罢了,为何中科院也没进?

2022-05-19     小慕说热点

原标题:袁隆平成就那么高,没拿诺贝尔奖也就罢了,为何中科院也没进?

袁隆平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如果一个拿了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都不算科学家的话,那么这个科学家这几个字,那就该重新定义了。

当前这个社会上,总有那么一类人,自己书没读多少,胸无点墨,却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了,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比如我们几个朋友在茶余饭后聊天,那几乎个个都是“懂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俗雅文化也好,国家大事也罢,几乎无所不谈。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都仅限于几个朋友间的“商业互吹”,实际上没多少真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专业,对于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都属于道听途说,外加自身脑补。

所以,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自己平时写文章回答问题,以及向大众表达观点,甚至于传播知识,一定都是谨言慎行,有错必改,对知识要保持敬畏。

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总喜欢标新立异,并总觉得自己的观点独到,而且正确无比。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无畏。他们往往只是在看了几本地摊杂志或者听了几篇成功学演讲之后,就觉得自己看透了人生,理解了万物,从而就开始目空一切了。

即便是对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他们也能角度刁钻的找到一些颠覆性话题。比如说袁隆平不算科学家,这么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言论,相信一般人看了都是会嗤之以鼻。但别急,他们会给出相当多的所谓证据。比如杂交水稻的理论不是袁隆平院士提出来的;袁隆平院士没得诺贝尔奖;袁隆平院士没进中科院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证据”都没什么问题,因为确实是这样的。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实验的原理依据到科学方法,都是参考前人。

首先,杂交水稻的原理其实并不算复杂。顾名思义,就是把水稻进行杂交。因为水稻有很多品种,其性状表现也大有不同。有的水稻产量高,却不抗病;有的水稻适应能力强,但却不怎么出谷;还有的水稻,什么都好,就是难吃,还没啥营养。所以需要选取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利用其优良性状互补,最终选择综合性能最好的品种。

很明显嘛,这个原理本质上还是属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利用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自由组合,诞生出新的品种,而这也正是杂交水稻的诞生的科学理论基础。关于孟德尔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著名的遗传学之父,高中学生物的时候就讲过他,著名的豌豆试验我至今印象深刻。

而孟德尔是19世纪的人物,他总结出遗传规律之后差不多一百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才开始问世。

当然了,杂交水稻也不是袁隆平院士第一个弄的。由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这么一个理论依据的存在,所以对于利用杂交农作物来改变作物性状,进行优势互补的操作,很早就开始有的。

像什么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等,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自然也在其中。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杂交水稻这么一个概念。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则利用“三系杂交”方法,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所以,早在袁隆平院士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杂交水稻就已经出来了。袁隆平所做的工作,不是如何弄出杂交水稻,而是把杂交水稻从实验室搬到了大农场,实现了其产业化和规模化。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培育出一种综合性能良好,适合大规模量产的杂交水稻。而在有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的支撑下,这一切似乎都变得比较简单了。于是乎,一些人开始抓住这一点,将其作为“袁隆平不是科学家”的关键依据。

事实上,这完全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他们其实连科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去定义科学家呢?在他们看来,或许所谓的科学研究,就得是什么发明与创造,亦或是发现与革新,总之你得搞出来一个新东西。

像袁隆平院士这种在别人的“指导”下做实验的人,似乎就不能算是科学的范畴了。正是因为如此,袁隆平才得不了诺贝尔奖,进不了中科院等等。这个逻辑看起来,简直不要太完美。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其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或者结果,去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去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袁隆平院士所经历的正是这么一个过程。

当年他在乡野山区,顶着炎炎烈日,不停地奔走于稻田和实验室之间,对试验田里面的稻种进行采样、分析和培育。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再重复,最终才将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变成了可能。

并且他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体系,引领着一大批后继者,让这个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这才有了当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兴盛局面。

在关于杂交水稻这一科学研究领域,袁隆平院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毫不为过。

虽说袁隆平院士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但理论和方法只是手段和工具,只要最终能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其他的发现,那就是收获。而且合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连牛顿都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老从1953年来到安江农校开始搞杂交水稻开始,一直到去世,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歇。而他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要知道,如果没有他的杂交水稻,或许很多人连肚子都还吃不饱,更遑论去其他的事情了。

所以很明显,袁隆平院士自始至终,从事的都是科学研究工作,深耕于这个行业。而且他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足以当得起科学家三个字。

至于所谓的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落选中科院等等说法,那就纯属生拉硬拽了,这是一个选拔机制的问题,和袁隆平院士是不是科学家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比如说进不了科学院,那是因为袁老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应用,注重实践,和科学院的注重理论研究的方向不太契合。所以袁老进了更加偏向于工程技术方向的工程院。而在咱们国家,中科院与工程院都是顶尖的科研机构,或者是荣誉殿堂,二者只是侧重方向不同罢了,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所以工程院院士和中科院院士也不存在级别上的高低,都是属于我国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只是擅长领域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没进中科院,对于袁隆平的科学家身份,以及在科学界的地位,没有任何影响。

再比如说诺贝尔奖,虽说算得上是当今科学界的一个最高荣誉,但它是有范围限制的。

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就那么三个,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还有生理学或医学奖。袁老一个研究水稻的,你让他去拿哪一个?纵观整个农业科学领域,真正是凭借学术成果拿诺贝尔奖的人,那都没有。

但是你得搞清楚,袁隆平院士虽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但却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这两个奖项,都是当前国际上在农业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都是有着“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很明显,袁隆平这个伟大的名字,早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根本就不需要诺贝尔奖或者其他头衔身份,来为其增光添彩。诺贝尔奖没选他,那是诺贝尔奖自己的损失。

至于国内的话,那更不用多说。早在2000年,袁隆平院士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18年他又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这两个奖项,分别算是当前国内官方和民间两个方向科学类奖项的最高荣誉了。纵观整个中科院,数百位院士里面,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那都是寥寥无几。

就问一句,放眼当前的中国的科学界,包括中科院和工程院的众多院士在内,有谁能够在荣誉上和袁老媲美?

这样一个人物,你说他不是科学家,站得住脚吗?如果袁隆平都不算科学家,那谁才算?对于那些提出或者是支持这类说法的人,我只能说,都怪袁老,让你们吃太饱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1ea7ec2e4c1b4b4c585f2b06ae942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