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局势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管是北约的扩张导致冲突爆发,还是俄罗斯的“主观意志”,当下俄乌问题已经成为一场国运之战。然而在这场关乎“未来国运”的关键战争中,俄罗斯却表现得很“轻视”,甚至不愿意出全力,在诸多事务上虽然态度很强硬,但是下手的时候“轻手轻脚”,好像在忌惮什么,又好像在等什么。
第一:前期空天军的参与度很低,在第一轮闪击基辅之后,空天军开始各种“混日子”,甚至一度在战场上消失。直到后来克里米亚大桥发生爆炸事件,俄军才下定决心,让空军开始大规模地对乌克兰进行全境轰炸。从战场表现上来看,大量的空袭导致乌克兰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对于乌军后勤保障是一种有效的打击。为什么俄军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进行全境空袭,非要等到克里米亚事件之后?
第二:在整个冲突过程中,鲜少有俄海军的消息,前期还出现过“莫斯科”号被击沉的消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海军好像蒸发了一样。要知道俄罗斯海军由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四大舰队和里海区舰队、波罗的海舰队所属的加里宁格勒军事集群组成。海军经费大约1922亿美元,可以说是俄罗斯联邦武装中的战略级力量。俄罗斯的航母确实“瘫痪在家”,但是不代表俄海军很弱小。但就是这样一支耗费巨资打造的海上军队,却在关键的战争中并没有什么战绩,甚至一定程度上外界都快忘记俄罗斯有海军了。依托港口进行远程打击,俄罗斯拥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选择隐忍不发?
第三:俄罗斯当前以一己之力对抗三十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确实“不输就是赢”。但是要知道输掉这场战争,俄罗斯可能会面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暗无天日的“生活”。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普京不修改相关限制法令,将联邦武装200万士兵抽调到乌克兰征战?对此有人说,需要防备北约的突然进攻,但也无法解释,至今俄罗斯都没有动用“主要部队”的行为。哪怕抽调50万士兵,也会很快打开局面不是吗?
还有一点也很奇怪,俄罗斯甚至多次“核武威胁”,却始终不愿意动用本土力量。难道俄罗斯宁可直接发动核战争,也不愿意修改限制出动联邦武装吗?可能俄罗斯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从俄乌冲突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面对“代理人战争”,一开始就要下狠手,不然等到西方陆陆续续开始援助,就会让战斗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变成一场消耗战,想要获得胜利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