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的六十年代,一代人的理想被活埋

2023-07-29   抽屉电影

原标题:爱尔兰的六十年代,一代人的理想被活埋

没人愿意背井离乡,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身不由己,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太多的选项供自己参考,当我们选择离开的时候,并不是厌倦了这个地方,而是为了生存的一次次的逃亡。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于离开并没有太的悲伤,这并不代表离开本身并不悲伤,而是代表了这种悲伤的无意义,没有多少用的悲伤并不是成年人的选项,然而这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却并不如此。

《贝尔法斯特》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本片讲述了在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长大的孩子们心中的离别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社会剧烈的动荡期内,爱尔兰爆发了一系列的街头冲突,这种冲突之下,很多爱尔兰人纷纷离开,选择去英国谋生,而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心中各自的期待与回忆。

在成年人来看,离开爱尔兰,前往英国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他们不过是为了这件正确的事情做出来一种正确的选择,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同时也是人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种现实结果。他们无力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环境,最终只能从离开中找到一种安慰,安慰自己明天会更美。

然而大人们的选择之外,小孩子如何看待离开?当然,小孩子看来,离开意味着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玩伴,失去了自己原来就很熟悉的街道以及邻居等人,进而失去的是童年的快乐时光,这种离开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折磨,同时也是小孩子与达人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吗?好像也不是。大人们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

爷爷在教导孙子的时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爷爷与奶奶即使是语言不通,但依旧是相爱了一辈子,这看似是一个可以帮助孙子走出贝尔法斯特前往英国的积极向上的故事,故事旨在告诉给孙子,即使是语言不通,只要有爱就能战胜一切。然而对于孙子来说,他没有办法像成年人那样有多种方式来帮助自己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他的手里没有太多的工具来适应新环境,更没有一个可以一辈子相濡以沫的的人来告慰自己孤独的心。

孩子们的工具远没有大人们丰富,但是却被告知要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去这样做的。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缓慢的变化,最好能跟他们的成长相适应,而不是剧烈的变化之下的动荡,这种动荡会对于孩子的一生造成阴影。

然而谁不知道这样的道理,但他们有的选吗?并没有,当离开成为了常态,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者说对于大人们而言,这种常态本身就会间距看着一种无何奈何得态势,这种态势之下,大人们获得了什么?孩子们又能获得什么?

大人们并不像是孩子们自己看到的那样毫无感情,冷血不堪,大人们同样的额有离愁别绪,但凡有任何一个选项可以迂回,人们并不会愿意走背井离乡这条路,喜欢外面的世界的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仍旧是愿意待在自己的家乡成长生活的,这是大家共有的基调,然而当剧烈的社会变革出现后,这种基调就会被毁掉。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看本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就能略有所感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全球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欧洲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街头政治运动,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并不是特例,这些国家为什么发生街头政治,原因就在于欧洲在二战之后迅速恢复了工业生产且很快的产生了生产过剩危机,这种经济危机使得欧洲诸国涌现出来了大量的失业人口,聚集在城市里的失业人口越来越多,街头政治自然就孕育而生。因而,本片中所展现的动乱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而那个时候的爱尔兰政府无力解决这么多的失业人口就业问题,于是,社会矛盾激化,而爱尔兰原本的工业就更加凋敝了,人们这才纷纷跑到了英国寻找机会。

这种现象时至今日都没有任何的改观,当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一个国家原本的稳固的结构就逐渐的摇摇欲坠了,这个时候,如果当局没有能力解决就业,人口自然就会发生流动,或者发生各种各样的街头政治,这样任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就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权的飘摇甚至是解体。这是本国国民并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法彻底的根除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那么贝尔阿斯特的故事就不会是特例。没人愿意背井离乡,没人愿意远离故乡,然而当离别总是难免的时候,我们的未来将何处寻?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