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心
图/网络
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你没有权利把你的那一套理想的人生境界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能强迫你跟我过酒池肉林的生活,因为没有任何人掌握真理,没有任何人有把握确定世界上哪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完美的,是绝对真实的。——梁文道
著名诗人裴多菲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为了自由,人们可以抛弃珍贵的爱情和只有一次的生命,可见“自由”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
然而,另一位哲学家卢梭又说到:“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么,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拥有的,又是多大程度上的自由呢?
如果你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那么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这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埃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犹太人,是一位极富盛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弗洛伊德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精华,善于将精神分析应用到人的社会行为上面去,像《爱的艺术》《逃避自由》等振聋发聩的经典著作,均出自弗洛姆之手,因此,他也被被誉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极其荒谬的论题,那就是现代人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在不断地“逃避自由”。
这本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集权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自由虽然给现代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
在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之前,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自由”。
1、 自由是如何产生的?
据统计,对于自由的定义,思想家们有200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人们普遍认为: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定义是: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人们在母体当中的时候,通过脐带与母亲连接;出生后,虽然从生物上与母亲断开了联系,但依然离不开母亲,这个时候,并不是“自由”的。直到一个人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这个时候,自由的意识才逐步在一个人脑海里浮现出来。
一个儿童长大成人,会经历很多的叛逆期、自我意识觉醒期,其实就是独立自主和自由意识的不断萌芽和发展。年龄越大,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就越强烈。
2、 自由的两个方面
那是不是越挣脱外在的束缚,就就越自由了呢?
弗洛姆通过分析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认为现代人语境当中的自由,是消极意义上的“摆脱束缚,获得自由”,而不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发展”。虽然人们也获得了独立和理性,但也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怎么来理解这两个方面呢?
一方面,人们摆脱了以往的的的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自己成为了命运的主宰,可以自己决定想干什么,想吃什么,去哪里旅行,在哪里安家,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等等。
而另一个方面,这种摆脱束缚后的“自由”,就像人们刚离开母体,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一样,充满了不安全感,失去了归属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感到孤独和无能为力。
你是不是有过同样的感觉呢?对于现代人来讲,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加的物欲,会让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存在。
因此,人们喜欢追求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弗洛姆因此说:“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从依附母体到必须独立,从极度安全到独自面对外在的世界,这个寻找自由的过程,充满了恐慌和无力,也失去了部分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自由的另外一个方面。
人类逃避的,其实是第二个方面的自由,即“积极的自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人类逃避积极自由的三个机制:
1、 权威主义
所谓权威主义,就是趋同或服从于某种权威,从而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臣服于某种权威的形式,表现为人的“受虐-施虐”的倾向。
从“受虐”的这个角度看,人们所臣服的权威,可以是一个人,比如说可以是实施家暴的丈夫,也可以是一个团体或者组织,甚至是是一种流行的观念。这类人号称自己是自由的,但却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只是对权威听之任之。无论权威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只是绝对的服从,并不会有自己的自由思考和行动。
而从另一个角度—“施虐”来看,他们喜欢扮演权威的角色,来控制他人,甚至伤害他人。但往往这种“控制”并不是因为他本身强大,而只是因为他内心的软弱,他需要通过控制甚至伤害他人来达到内心的平衡,消除内心对孤独的恐惧。
看看那些家暴施暴者们就知道了,一旦妻子准备离开,可能他们就要服软,变得“怂”起来,因为控制的对象没了,无法通过“施暴”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控制了。
2、 破坏欲
破坏欲是一种更加极端的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既然这个世界让我孤立无援,那我直接摧毁它好了。
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当中,神父克洛德得不到心爱的女人爱斯米兰达,便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对对待她,那就是对她处以侥幸,让她毁灭。
再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小区内养狗这个事情非常反感,但他们提出的解决反感却是禁止小区内任何一个人养狗,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弗洛姆分析了这种破坏欲大都产生于当时欧洲的中层阶级下层,因为他们承受了更多生活的压力,导致了压抑感的爆发。
3、 机械趋同
为了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人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屈从于大多数,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
特立独行总是大概率会遭到反对甚至排挤,而这种感觉会让人内心感到更加的恐慌和孤独,因此,为了逃避这种恐慌和孤独,人们选择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持一样的观点,追一样的潮流。
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对一件事情采取这样的看法,他会说:因为大家都这么看啊!
传播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曾说过:“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有人会想太多。”
和大多数人采取一致,是人们逃避自由的第三个机制。
这三个机制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使得人们丧失了自我,也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弗洛姆的这本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分析和批判的是当时的欧洲社会,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认为,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现代民主社会中。
那现代人如何不再逃避自由,如何面对自由的困境呢?
弗洛姆在书的最后给出了答案,即我们无法后退,只有前进。我们需要通过自我的实现来掌握真正的自由,实现积极意义上的自由。
那么应当如何做呢?
首先,应当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冲破传统传统权威的束缚获得的自由,不等于真正自我发展的自由。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指出积极主动是人应当具备的第一个习惯,而积极主动的第一个要义,就是人们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人们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积极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等待安排。
因此, 人们也应当重新定义对“自由”的看法。
其次,通过爱与创造,与他人连为一体,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人生受有三大约束:第一大约束,使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小小的星球上,没有其他星球可以居住,因此,受大环境的约束,人们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工作;第二个约束是,没有人是独立、唯一的存在,每个人都要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与他人群居;第三个约束是人类由男女两性构成,因此要面对两性问题和人类的繁衍问题。
三大约束决定了人们面对着人生的三大任务,即工作、社会关系与性。
通过对这三大任务的解读, 人们可以发现,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连为一体,才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与他人进行合作与联系的关键因素,就是产生感情,用感情维系。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这个联系紧密的世界靠单打独斗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就不可能获得自由。
最后,实现积极的自由,需要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解读都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实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一个以吃喝玩乐为生活方式的人,享受人生就是他的生命意义;
一个以研发新产品、方便大众生活的人,服务社会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一个总做慈善、乐善好施的人,帮助别人就是他的生命意义。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要掌握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否则,你的自由就是能是狭隘和消极的自由。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指出,“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读毕《逃避自由》这本书,我们又对什么是真正积极的“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积极直面人生中有关积极自由的挑战,通过爱、合作和创造,成为真正独立自由的个体。
【参考文献】
《逃避自由》 [美]艾里希·弗洛姆
《自卑与超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活出生命的意义》 [奥]维克多·弗兰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美]史蒂芬·柯维
我是牧心,终身学习践行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