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学武,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武?
听到小朋友问为什么学武,叶问的扮演着甄子丹笑着说:因为我喜欢啊!
喜欢就能学武吗?喜欢就够了吗?自己喜欢,别人不喜欢怎么办?
叶问是武学大师,咏春拳的集大成者。叶问很会教徒弟,著名的弟子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发明了截拳道。叶问喜欢武术,也传播武术,但是却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叶正习武——尽量叶正喜欢武术。
不让喜欢武术的儿子习武,大概是叶问对亡妻的追思。叶问的妻子,出身官宦,是当时佛山最有名的大户人家,喜文不喜武,尤其是不喜欢比武打架,弄得家里一团糟。妻子病故,叶问思念妻子,就想让儿子专心读书。哪知这又犯了教育的大忌: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叶正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后被开除,叶问决定把孩子送往美国去读书——这又是他单方面的想法,都没有咨询儿子的意见。叶正问爸爸为什么就不能听听他的意见?他不想读书,只想练拳。争辩到激烈处,叶问给了儿子一巴掌。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我们才聊四五句,叶问就已经犯了三个严重的教育问题。
家长错了还去打孩子,这个代价你付不起吧!
叶问文武兼修,还是“妻管严” 爱老婆的典型。为什么会和儿子叶正的关系这么差?这是我看《叶问4》的一大疑问。
镜头给孤独的叶正,挨打不说,还要被爸爸强行送去美国读书?在他的眼中,这个老爸没道理可言。在抗议无效后,他无声的抵抗,坚决不接叶问的国际长途电话。
叶问到底怎么了?
叶问病了,是癌症,时日无多,所以着急给儿子安排“好的未来”。当时的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都不太平,很多有条件的人就安排孩子去美国读书。恰巧这时,叶问的徒弟李小龙邀请叶问去美国,所以叶问就去了洛杉矶。
在洛杉矶,叶问出手救了万若男,若男抱怨爸爸不尊重自己的选择,非让她练拳,而她喜欢跳舞。若男说了一句让叶问脸红的话,“天下哪有这种不尊重子女的爸爸,至少叶叔叔您对儿子一定不会这样”。
万若男的爸爸万宗华是中华商会的会长,太极拳传人,洛杉矶华人街的首脑,非常成功的人士,也很爱女儿。有成就、有名望、还有爱心,这种“三有”成功人士习惯了指挥他人、下达命令、强力执行。在商业或者军队里,这种模式通常很成功,但是到孩子身上,通常适得其反。
孩子天生是顺从的。一方面是因为和父母亲密的关系给了孩子安全感,另外一方面是强弱差别太大,唯有服从。比如小宝宝可能不想吃,或者吃饱了,但大人觉得他没吃饱,或者怕浪费食材,被强行喂下。
等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独立行事,父母在给他们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之前,最好先想一想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判断,让英明的你做出简单粗暴、伤害孩子又反过来伤害自己的决定。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吗?
在国家内忧外患、生存艰难的时期,避祸逃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可是,当叶问亲自去了美国,考察了当地人文环境,拿到来之不易的“入学推荐信”后,叶问说:外国的月亮也不是那么圆。
叶问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回去教儿子打拳,父子相依为命,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也算是有个善终。
叶问那个时代,种族矛盾严重:白人、黑人、黄种人互相提防;教育矛盾严重:看看叶问父子、万家父女、美国军官一家,美国名校的校长“捐钱就能上学”,各种简单粗暴的教育理念。
这些问题现在都解决了吗?很遗憾,一个都没有解决!
21世纪的今天,美国看似平等,但谁都知道,现在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政治正确,不但公开场合不能讨论,影视剧必须留给黑人名额,学校上学也必须留出大量的名额。
现在国人在其他地区读书、工作公平吗?很遗憾,层层设防,处处为难!不说欧美,就是去香港,也是备受冷眼。
美国的高校还可以捐钱上学吗?当然可以,必须可以!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去捐钱,这方面倒是显得“很公平”。中国人里面有不少“成功案例”,如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捐款500万美元,潘石屹捐款1500万美金让儿子上哈佛,,山东步长制药公司董事长赵涛花费650万美元送女儿进斯坦福大学。
如果说70年前,叶问让孩子去美国读书是因为战乱;70年后,中国的富人们还纷纷花大钱送孩子去美国,那是为了什么?
对于中国新富起来的富豪来说,显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外国生活。学知识、学技术也不是富豪主要的目标。很多富豪是草根出身,有钱了之后,进入上流社会时难免被视为“暴发户”,让孩子进入名校是很急迫的需要。
对于普通的家庭,让孩子去国外“镀金”值得商榷,因为花大钱去国外,能学到真本领还好;如果因为山高皇帝远,在外玩乐荒废时光就甚至可惜。
有个“成功案例”非常值得商榷:单亲妈妈培养三个优秀孩子,都去了国外读书、在外结婚生子,孩子们过上了“传说的幸福生活”。老妈妈在国内很自豪,但是她的“成功孩子”都成了外国人,可能是吃得好、住得好,离开妈妈、远离祖国,心里能安心吗?
后记:
《叶问4》的主线是弘扬功夫、以武止戈、匡扶正义,副线是叶问与儿子叶正的亲情线。作为12年的武侠巨片,终极篇的故事,格局和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要根治亲子问题和民族冲突,教育与交流是基石。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一直努力和他们交流,但仍旧是矛盾不断,说起来真的很遗憾。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崛起,背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820万——这基本等于瑞士一个国家的人数。朋友们,中国一年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就是一个瑞士的总人口,这么强大的教育能力前所未有。有这个做个后盾,我们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叶问他们那一代人盼望的盛世,现在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