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退再退,不做蜡烛做职业经理人,怎么惩戒学生?

2019-11-24     及时雨宋尚春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则》提出,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进行点名批评,限制外出集体活动,不超过一周停学或停课等惩戒,并明确6种被禁止的教育惩戒方式。

《规则》第一条是不许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

6种被禁止的教育惩戒方式

体罚学生的确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对家长来说,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对老师来说,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对学校来说,辞退打学生的老师,也是无能的表现。

人类的学习机制,是复制、演绎、体验、领悟。每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家,这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天赋。教师打学生的时候,班级里的学生,大脑接受老师打人时的信息刺激,会复制、记忆打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当学生遭遇应激事件的时候,比如别人的言语刺激等,他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呈现暴力画面,他们就可能会用恶劣的语言、肢体动作去应对眼前时间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成年以后,在与同事相处,与上下级相处,在生活中与妻子相处,与儿女相处的时候,这些暴力的画面随时会被从大脑中调动出来,将他们的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一塌糊涂。

老师打学生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是恐惧,是被老师瞧不起,是怕同学瞧不起,但又不敢反抗,内心处于极度痛苦纠结中。学习本来是自己的事情,但此时却变成为了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满意而学习。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因为对老师的厌恶而对学习产生的嫌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毕业后人们的读书意愿度很低,国民素质普遍不高,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习啊!

老师可以采取的一般惩罚措施

体罚学生不是重点,重点是老师一退再退,不做蜡烛做职业经理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通常来形容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我的读书经历,我觉得这样的表述蛮准确的。老师把教书育人当作终身奋斗的事业,不止教书,还会无私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有时候会体罚学生,但不是发泄私愤,而是学生的确犯错。

后来风气变了,市场经济解放了人民赚钱的思想,家长们都做职业经理人,后来老师们也开始做职业经理人。仅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在课堂完成授课。有些极其精明的“精致利己”的老师,还会课上轻松教学,师生一片欢乐,重点、难点必须在课后上他的辅导班,不然别想拿到好成绩。

这就是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后遗症,出现越来越的“精致利己者”。

西方文化过于重视理性,注重规则和制度对人的约束。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去遵守。看起来大家都遵纪守法,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并非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处于”这样对自己最有利“。发展到最后,就是对自己有利,不顾道德的“精致利己者”

没有兴趣的课堂

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著名金融投机家索罗斯在亚洲各国和地区发起了连番狙击,获得极大成功,使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积存的外汇一瞬间化为乌有,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二战后对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层面冲击最大的一次危机)。曾经菲律宾潜力巨大,金融业发达,拥有亚洲最好的金融业,是亚洲第二富国。全盘西化,打开了打门,两场金融危机,全国积攒多年的财富被西方洗劫一空。二十年后今天,菲律宾的女人们到全世界做女佣!

迄今为止,西方的经济学家,包括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谴责索罗斯的不道德,相反很多人把他视为英雄,因为他“发现了规则的漏洞,合法的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这就是西方人的规则和思维,只要不违反规则、不违法,做什么都行,极大的放大了人性的残忍与贪婪。而且,这些规则往往西方人制定的。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子女,父母先行

前几天教委进行学生减负,结果是“南京家长已疯”。现在教育部又开始限制教师的教育惩戒方式,恐怕轮到“老师已疯”。

家长能做什么?

过去的老师是蜡烛,教育学生以他们为主。现在的社会,就像上面论述的,都是职业经理人,家长不能自己去一门心思的捞钱,反而要求老师去无私奉献。育儿既然不能再靠老师,只能以家长为主。现在还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那就不是负责人的家长。

为什么教育是家长为主?

每个人的成长、生活都要依靠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与习惯,点点滴滴汇成河流,养成习惯。

只有父母才是唯一跟随孩子成长的人,也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因材施教的人,也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自觉学习,自我觉悟的孩子。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好,孩子做得好,老师就喜欢,自然就用不到体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V3X524BMH2_cNUgCJ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