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有条微博吐槽孙俪逛街的心理:
进这家看看吧
我不会买的
很快,应该不会有新货的
这件怎么样
这个好但颜色是黑的
这双鞋怎么样,会不会太花,我试试
唉,这件好可爱···
这双底好厚,硬,跑不起来
这个黑的还挺正的
这双我要了,那双不要,等等我再想想
走吧
唉,这个好看吗?
底下很多男同胞都说自家女友也这样,其实不仅是男同胞,女孩看到这条微博,也疯狂点头,进了一进店,对着几件衣服来回看,纠结到底买哪一件,这还是最普通的纠结。
进入职场,选择A公司还是选择B公司,选择去北上广还是会家乡发展;该不该辞职了······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决策成为每天的必修课,选择买哪一件衣服,哪双鞋子,点哪一家外卖,这种决策是最普通的,而报考哪所学校,选择哪家公司的OFFER,选择跟谁结婚,这一切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决策。
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但真要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纠结,害怕这个,担心那个,于是就有一个词语叫做“选择恐惧症”,说是现代人通病,面对抉择异常纠结,无论怎样都很难做出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其实纠结只是症状,纠结的背后是我们对决策的恐惧。
很多人说决策做了,但事情会不断的变化,这决策很难做。虽然事物发展是动态的,但变化终归是根据决策的选择而改变,我们在做决策过程中,通常有这三种心理。
第一种:沉没成本,选都已经选了,万一有奇迹呢?
我们花了100元买一张电影片,看到一半发现这电影是烂片,根本不值得看,这个时候我们会离场还是坚持把这部电影看完呢?
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强忍看完,即便在看的过程中睡着,也不愿意提前离场,这就是掉进“沉没成本”的陷阱里。
沉没成本是指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越多的努力,就越无法承受放弃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间出现问题,人们反而会找些理由劝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就像电影票的例子,明明不好看,但还要强迫自己看完,很多人的内心是:我都花了100元买这张电影片,这才看一半,本都没有捞回来,看完才对得起这100元。
类似的错误决策还有很多,沉没成本的心理大多数是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不甘心就这么结束。在职场上,就算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在这家公司干了5年,再过3个月,就能拿到年终奖了,没过多久就能升职了,现在辞职太不划算了,再等等。
“沉没成本”是一个过去式,体现在“放不下”,很多人担心自己做的决策到头来是错误的,而自己又舍不得放弃,即便是错的也要跪着走完。
第二种:赌徒谬误:平均主义
玩硬币猜正反的游戏,已经连续6次抛出反面朝上,这个时候你觉得下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有多大?
不少赌徒会压正面,因为他们觉得抛硬币正反两面有50%的概率,也就是说,抛6次硬币正反两面各三次,现在已经抛了6次了,该正面了。这就是典型的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件事情总是连续出现一个结果,则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进行“平均”一下。
例如,一晚上手气不好的赌徒总认为再过几把之后就会风水轮流转,幸运降临。相反的例子,连续的好天气让人担心周末会下起大雨。看到别人职业上升很快,就觉得人家运气好。
赌徒谬误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合逻辑的推理方式,这种错误的推理方式会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正确率。
第三种:损失厌恶:你比我厉害,一定有问题
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令我们难以忍受,大量的损失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比如小明和小红一起进入一家公司,从实习生开始走起,经过半年的培养,小红一步步成长起来,同事之间和睦相处,领导也有意培养他。而小明没有适应公司的节奏,做事情不上心,公司有意要辞退他。小明内心就不平衡了,凭什么我们两个同时进入公司,小红可以升职了,而我就被辞退了,于是开始“做妖”了,冷眼对待小红,工作上遇到困难也不找小红帮忙了,形同陌路。
小明“做妖”的目的就是想要挽回损失,证明自己跟小红一样都很优秀,自己做的决定没有错。
我们害怕做决策,是因为我们对决策的要求太高,希望自己做的每个决策都“完美”,都能得到好的回报。我们讨厌做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后果,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做。
既然如此,我们有没有办法提高决策能力呢?《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里边提供了可实操的决策方法,帮助我们有效规划生活的策略。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
1. 摆脱决策依赖
《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提到做决策需要消耗心理上的精力,因此一旦有可能,很多人会把决策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可靠的决策者。
比如小王在一家国企单位工作,工作不忙,稳定,但小王内心不喜欢这份工作,国企制度僵硬,而他天性喜欢自由,虽然内心很想辞职,但不敢,因为他习惯性听父母。父母觉得国企是“铁饭碗”,辞了上就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小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即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要逼迫自己做,安慰自己这是孝顺的表现。
我们对决策有恐惧心理,于是就把选择权让给别人,别人做完,我们当执行者就行了。越是这样依赖别人做决策,决策能力越弱,也就越迷茫。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敢于做决策,并且为自己的决策承担相应的后果。做决策都要逃避、偷懒,这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2.选择探索新事物而不是守旧
探索可以优化我们做决策的能力。有价值的内容多了,将来使用它的机会也会越多。
婴儿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塞, 这一行为非常合理,他们正处在生命中的探索阶段,这些东西可能正好是美味的,所以我们常说婴儿代表好奇,因为婴儿不是理性的代名词,他们总是在尝试新东西。
相反,老人总是去同样的餐厅,吃同样的东西,这种单调的行为在老人心里是最优选择,利用一生中所积累的知识,做着重复的事情,然后把这个作为最佳选择。
《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提到:一个会做决策的人,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重复工作。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喜欢依赖过去的经验,这个固然可以,但时代会发生变化,如果一直重复以前的标准,决策能力原地踏步,社会也不会前进。
回顾历史,哪一个革命事件,不是打破常规,做出颠覆认知的决定。好的决策即便失败也能帮助你成长。
3.只有“足够好”的决定,没有完美决定
其实我们每个决策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受到“当下”的影响。
就像高考填志愿,不是说你想考北大,就能进北大,而是要根据你的分数、经济条件等综合原因,选择一个当下适合的学校和专业,而这个是当下最好的决定了。
也许这个专业你不喜欢,但意味着决策失败了吗?
不是。你未来还有其他决策,帮助你实现梦想。
没有人能完美的规划好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最完美”“最不会出错”的决定,而是朝着自己要选择的道路前进,能够根据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决策,修补自己,这才是决策真正的意义。
做决策看起来是选择题,其实每个选择背后都是通过理性分析选出来的。
这世上本无选择题,所有的选择题,都是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