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农村,谁家的父母老弱病残后,没了自立能力就要靠子女来赡养伺候,如果独生子女父母老了,要守在床前尽孝,那是什么活也不能干的,因为有句俗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而多子女家庭父母生活没自理能力后,绝大多数家庭都采取了兄弟姐妹们平均轮流伺候,例如一人三天或者一人一周的平均轮流伺候的方法。
曾经出现过某个家庭按照月来平均轮流伺候父母,可大小月天数不同,还有冬天的寒冷就要生火等等,难能“平均”的鸡毛蒜皮一点小事而吵架。
在邯郸民间流行的一部小戏《墙头记》就是反映老大老二兄弟俩轮流伺候老人,今天是二十九明天是初一,老大要把父亲送老二家,老二说还差一天不够30天一个月时间;老大说,明天就初一了。
老大老二因为一天时间争论的难能分晓。老大老二家隔着一道墙头,于是老大把爹推到墙头上,然后撤下了梯子,老爹在墙头上爬了一天一夜……
这则小戏《墙头记》,在邯郸农村广泛流行。于是老人们互相开玩笑道:等老得不能动弹了,千万别被孩子推到墙头上就行了,于是,在哈哈哈的,老人们会心的笑语中,倒出了老人的担忧。
毕竟,新中国的新农村,农民们文明程度提高,像《墙头记》中那样的儿子不存在了。可是,我们现在正处在农耕文明向工业革命过渡期的农村,农民养老并没有社会化,还得依靠子女。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因为大多数农民不能依靠耕地或者乡镇周边打工维持生活,青壮年常年出外打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是大势所趋,非个人能改变了的。
我们邯郸虽然也是拥有1000万人地方,但这是个以农为主的地区,种地不挣钱,何况单个农户拥有土地都是三五亩,除非地里能种摇钱树,一亩地种庄稼的利润还不够割10斤猪肉呢!
在农村农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民养老更成为了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现在,邯郸农村需要子女养老的人群多为1930年后的70~90岁老人。这代老人都是多子女家庭,若干一个家庭只有儿子没有闺女,几个儿子平均轮流伺候侍奉老人,这没得推辞。
可有儿子有闺女的家庭,轮流伺候老人就成了问题。
一种说法是:父母就应该有儿子来伺候,出门的闺女泼出的水,何况《土地管理法》中就规定了,农村宅基地是按照农户家庭中儿子申请发放的,闺女在娘家又没宅基地,怎么要让闺女来跟儿子平均轮流伺候父母呢?
另一种说法是:男女都一样,闺女也是父母一般是一把尿,拉扯大的,怎么就不该让闺女平均轮流伺候父母呢?还有,闺女不是父母的小棉袄么?
关于出嫁的闺女该不该和儿子平均轮流伺候老人?回村歇歇认为:出嫁的闺女伺候孝敬父母这义不容辞,但轮流伺候不应该给出嫁的闺女分派天数。轮流伺候老人是几个儿子平均的,出嫁的闺女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可以来伺候一下父母,或者那个儿子家有了大事,闺女来顶替一下,这样做比较人性化,也符合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最后,关于农村养老“出嫁的闺女该不该平均轮流伺候”父母,这个话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