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诗文:8年,真的是久违了

2019-07-22   体育观察者-杨旺

还是熟悉的200米混合泳,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对手,叶诗文的心态却已截然不同——7月22日的2019年游泳世锦赛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23岁的叶诗文以2分08秒60的成绩获得银牌,30岁的匈牙利“铁娘子”霍苏毫无悬念获得冠军。尽管已经是世锦赛的“六朝元老”,但叶诗文上次距离领奖台,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

这是如何的漫漫8年啊。

我至今仍然记得2010年,素日略显低调的教练徐国义曾指着14岁的单眼皮姑娘对我说,这孩子是天然的与水合一,波光粼粼中的飘逸感,绝对是一个天才。联系到不少业内人士都有类似的推荐,让我不由得不关注这支绩优股。

事实证明,叶诗文随后的表现完全符合语气,甚至有超常惊喜:2011年上海游泳世界锦标赛,她在200米混合泳开始天才的表演;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她又将这种影响力推向峰值——她在400米混合泳决赛中堪比罗切特的惊天超越,如伏明霞一样小清新的年龄传奇,让16岁的叶子牢牢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百度上搜索她的文章,关于她的新闻数亿。她享受着无数鲜花和礼赞,担当广告主角,是各庆典的重要嘉宾,劳伦斯体坛风云人物等评奖的当然之选,年轻的“十八大”代表。她的形象进了杜莎夫人蜡像馆。她的一眼一笑一颦,甚至微博中的一句撒娇,都引来无数粉丝惊叹甚至膜拜。

尽管没有其他大牌明星的肆意、张扬,但无可否认,她开始盲目乐观,又害怕失败,训练动力也不再那么纯粹而始终如一。在一次测验中,徐国义查看了反映队员训练强度的血乳酸值,叶诗文的只有5.43,是全组最低。而在以前,她的血乳酸浓度是正常的九点多。教练认为她训练状态出了问题,但她并不在意。教练提醒她注意发育问题,她也全然不觉。

是的,16岁就收集了游泳世锦赛、奥运会和亚运会冠军,叶诗文确实没有理由为自己的竞技书评信心爆棚。但上天或许有意给他考验。盲目乐观,让她忽略了增加的十多斤赘肉正侵袭着轻盈的水感。她并不属于骨感的运动型选手,手大脚大,体态丰盈,力量较足曾是她出名的原因,也是压垮她发育期成绩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极度的疲惫,不期而至的伤病(去年底右脚踝碎骨),则演变为一种极端的压力,让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感觉决定一切”的极端性格,更是大大加剧了叶诗文这种蜕化的轨迹:

2013年的巴塞罗那之夏,一个第4、一个第7的名次,落后奥运会时近10秒的成绩;

2015年的喀山,200米混和400米混一个第8、一个无缘决赛,成绩距伦敦奥运夺冠的成绩分别落后7秒和14秒。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她以200米第八,400米无缘决赛。

2017年的布达佩斯,在无缘女子200米混合泳决赛后,他又在女子400米混合泳预赛被淘汰。

……

成长发育自我挑战

失败失落恐惧比赛

从天才少女到状态平平,一个泳坛近乎“伤仲永”的悲剧,开始出现在媒体对她的评判中。她不再是具有光环的运动员,处处可见怀疑的目光。而恩师徐国义身患重病,对依赖性很强的叶诗文更是巨大的打击。

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坚持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心理问题,于是,叶诗文开始重新回到原有的轨迹,开启了新一段人生。

看起来,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2014年开始,叶诗文开始进入到清华大学学习,这段经历让叶诗文体验到了同龄人的幸福和艰苦,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还是喜欢游泳,对游泳还有没完成的梦想。”于是她向清华大学提出了休学两年的申请。

跨界项目,则是叶诗文在训练上的调整。据徐国义介绍,混合泳是一项非常辛苦的项目,而蛙泳则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项目,本来蛙泳技术不错的叶诗文,在重新复出之后开始尝试兼项200米蛙泳。如果说读书从环境上改变了她,那么训练的跨项,则有助于缓解枯燥训练所带来的心理不适,从而焕发新的激情。

一个被储存、被放大的天才青春,在辉煌的顶点被急速发配到人生的低谷,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挑剔的目光。但她没有选择某些队员采用的绝食等极端减肥手段,也没有自我放逐,只是一点点地自我发掘,自我感悟,最终重新归来。

这个时候的她,就好像重启了人生:她不再那么抗拒训练,抗拒比赛,抗拒媒体,反而笑意盈盈地出现在公益活动,广告拍摄现场甚至互动的行列。对于比赛,她更加享受。而当自己偶尔取得突破,她则依旧从容淡定,除了五星红旗在上空升起的时候。

“觉得首先是久违了,8年之后再次站在领奖台其实心情挺复杂,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这个泳池,心一直都在。”她喃喃自语,对于没来光州世锦赛的徐国义,叶诗文赛后也是表示感谢,“教练,我做到了。”

重启人生的叶诗文,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高兴:在身体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拿到200米混合泳的银牌,这给她继续完善细节等增添了信心。而无论接下来400米混合泳,还是200米蛙泳,都在等待这个王者重新崛起。

以中国游泳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