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以学理化形式阐释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历史性变革与标志性成果。
今天为大家分享文库已出版的4本好书。
1.《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 著
葛剑雄老师带你俯瞰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
聚焦黄河,放眼文明史
一部非常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的历史地理专著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四渎”(当时认为四条最大的河流,即黄河、长江、淮河、济水)之宗。黄河一向被称为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在今天中国的北部出现了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并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一些河水不再流入湖盆,而是流向地势低的东方。有的湖盆缺水,甚至断水,有的被新形成的河流连通,成为河流的一部分。随着地势高差的增加,更多的小河汇聚成较大的河,或者没入了其他河道,或者侵夺了其他河道。水量的增加和流水比降的加大,加剧了对河床的下切和两岸的侵蚀。在黄土高原,这种侵蚀和夺袭尤其明显和迅速。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10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贯通的大河。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2.《从考古看中国》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编
了解中国考古学最新成就和古代文明研究的入门书
一百年来,几代考古学家筚路蓝缕
探索中华大地的人类起源
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展现中国史前文化的辉煌)
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与细节
探索中华大地人类起源,科学回答了“我从哪里来”。
考古遗址证实距今20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已有古人类生活。陕西蓝田上陈古人类遗址的古地磁测年为210万年到130万年前,著名的蓝田遗址最新的测年数据为距今163万年前。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测年为距今160万年,其下文化层的年代可到178万年至18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上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发现证明,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确实可以早到距今180万年乃至200万年前,证明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本书收入21篇论文(包括序),就当前广受各界关注的考古学重要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元一体篇”,主题包括:史前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体格局、史前文化的精神世界、山东及其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江浙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商代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三星堆与金沙考古发现所见商周地域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西汉海昏侯墓反映的西汉社会经济等;第二部分为“史料传承篇”,集中探讨考古发现的文字材料的学术价值,主题包括:120年来甲骨文考释成就、金文的私人写作属性、久已被人忽视的“巴蜀符号”的释读、清华简与睡虎地秦简的学术价值、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简及其他写本文献的学术价值等。
3.《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文奎 著
中国扶贫基金会实践乡村扶贫的经验与思考
大凉山、民乐村等典型性乡村扶贫发展项目剖析
明确回应当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在试错中总结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2000年开始,我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尝试探索一条路:通过项目的援助,实现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年来我们扎根西部贫困乡村,从最初对扶贫漏斗现象的思考入手,不断试错,希望找出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大凉山的腹地到三江源的源头,从德阳的汉族村庄到玉树的藏族村落,从四川的彝家到贵州的苗寨,一路跌跌撞撞,四处求索。其间有迷途的彷徨,失败的窘迫,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历经坎坷失败,走出了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是本书名字的由来。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叙事性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空谈、没有口号,有的是与村民和基层干部实际合作才能得到的点滴细节和持续反思。作者把扶贫当作一份普通的工作,不过分抬高,坦诚地描写了扶贫工作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取得的各个成果,以说实话,促做实事。
本书第一章为四川大凉山集中投入资源解决贫困乡村发展的尝试过程,说明仅仅靠资源的堆砌不足以解决乡村的持续发展问题,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产业项目,就必然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第二章为甘肃民乐村以大凉山项目经验为基础,对产业方向与合作社模式的探索。第三章为青海甘达村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以合作社为基础,动员村庄能人参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项目,从一个吃不起酸奶的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经过。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根据乡村固有的资源禀赋,推出的百美村宿项目和善品公社项目。
4.《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方案:多元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
彭国华 著
总结和凝练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概括和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内涵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现实发展道路,总是深刻地体现和依赖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时代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总结和凝练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概括和归纳中国道路的哲学内涵,并阐发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作者从多元现代性和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的视阈着眼,深入探析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和独具特质、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前景、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建构和国际传播方式等。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协商理性”和“群己自由”这两个概念,并将它们作为诠释中国道路与中国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与主线。如何从文本与实证、观念与制度、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对这两个核心概念做出全面深刻、令人信服的诠释和说明,也成为了本书探讨的重点。
每日一书
《苔藓森林》
每日一词
《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