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断裂与重建: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

2024-10-18   商务印书馆

本书立足于西方中世纪社会背景,从思想史角度对帕多瓦的马西留的政治思想进行了阐释,重点关注了其对中世纪社会秩序的解构及对现代秩序的构造。“断裂与重建”是作者对马西留思想道路的形象概括,这一概括也成为我们开启马西留思想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在马西留的笔下,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个体,最终进入到国家法团之中,这样的处境激发了个体在国家之中寻找拯救的确定性并积极筹划生活的意义。本书逻辑清晰,表述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 编辑推荐

断裂与重建

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

陈广辉 著

ISBN:978-7-100-23949-3

定价:98.00元

页数:312

装帧:平装

商务印书馆 2024年9月新书

揭示马西留在古今政治哲学转变中的关键角色

马西留与奥卡姆的无误论之争

及其对中介的重构

节选自《断裂与重建: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陈广辉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版,第122—126页,推文标题为编者所拟,注释从略。

由于奥卡姆从个体的有限性推导出信徒个体组成的公会议的有限性,而马西留从个体的有限性推导出信徒个体组成的公会议的完美性,所以马西留和奥卡姆的无误论之争体现出马西留公民共体论中的类比原则和单义性原则之间的张力。也就是说,既然单义性原则造成了中介的崩溃,那么个体不应当也不可能被任何人或共体完美地代表,所以公会议只是信徒个体的不完美代表。

如前所述,马西留和奥卡姆的分歧关键在于二者对公会议的界定不同。奥卡姆对“公会议无误论”的批判针对的只是教权论框架下的公会议,所以马西留同样会赞同奥卡姆所批判的“公会议无误论”。一方面,虽然奥卡姆从个体的有限推导出公会议的有限,但是他通过区分普世教会和公会议,肯定了普世教会作为信徒共体的完美,所以在普世教会作为信徒共体不会犯错误方面,他和马西留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虽然马西留从个体的有限性推导出公会议的完美性,但是他理解的公会议不是奥卡姆理解的教权论框架下的公会议,而是和信徒共体的强力部分等同的公会议,这使得马西留主张公会议能够完美地代表信徒共体,从而能够不犯错误。所以奥卡姆批判的“公会议无误论”仍然是教权论框架下的“公会议无误论”,甚至马西留和奥卡姆一样会批判教权论框架下的“公会议无误论”。

但是,抛开马西留和奥卡姆在公会议概念上的分歧,马西留和奥卡姆在个体和共体的关系上仍然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如前所述,马西留在《和平的保卫者(小本)》中指出,奥卡姆的错误在于他看不到个体在量上的增加带来的质上的同等增加,而量和质的同等比例关系正是马西留理解“公会议无误论”的一个关键要素,所以奥卡姆无法理解马西留的“公会议无误论”,因为量和质的同等比例关系无法获得奥卡姆的单义性原则的证成,但是量和质的同等比例关系恰恰建立在马西留政治思想中的类比原则之上,马西留正是从个体出发一步步推导出个体在量上的增加会带来质上的同等增加,即有限个体随着量的增加最终会在质上塑造出完美共体,据此马西留推导出,公会议成员在量和质上的双重维度上的增加确保了公会议不会犯错误。

帕多瓦的马西留(Marsilius of Padua,1270—1342)

奥卡姆之所以看不到个体在量上的增加能够带来在质上的同等增加,是因为他的单义性原则在解构中介之后并没有在上帝和个体之间重构出代替中介的东西,这导致了一个普遍同质的世界,即除了上帝和被造物在存在论上的质的差异之外,被造物在存在论上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所以他看不到有限的个体会随着量上的增加而带来质上的同等增加。

虽然马西留在“教皇无误论”上利用单义性原则解构了教皇的中介作用,但是他在“公会议无误论”上利用类比原则解构和重构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奥古斯丁主义关于质的完美和职位的完美的论证,进而主张公会议成员在量上的增加带来公会议在质上的完美,所以他将亚里士多德类比原则对质的目的论思想和唯名论的单义性原则对量的非目的论思维融合在一起,由此实现了反教权论的任务:用单义性原则反对“教皇无误论”,用类比原则支持“公会议无误论”。

显然,马西留和奥卡姆的争论体现出二者不同的思考视角。奥卡姆批判“教皇无误论”和“公会议无误论”的目的是追求神学真理而非某种政治哲学的目标,即根据唯名论的单义性原则处理神学真理与教权论下的教皇和公会议的关系,所以他在批判教皇和公会议的完美性的同时,无意挖掘“教皇无误论”和“公会议无误论”背后的政治哲学意图,这导致他仅仅解构而非重构教权论下的“教皇无误论”和“公会议无误论”,所以在韦尔热看来:“[奥卡姆]不像帕多瓦的马西留那样熟悉法律和政治理论,并且没有形成“大众主权”和代表权(例如通过议会)的观念。他对教皇的评价是如此的犹豫不决,对之虽尖锐批评但亦未敢否定教皇的最高权力……当他面对《圣经》的绝对权威、面对上帝的绝对自由和全能遭遇的重大危险时,他以哲学方法使人类获得了自由。”

正是对上帝绝对自由的强调,奥卡姆开创的唯名论思想导致“大多数神学家最终采取大致相同的路线:蔑视神学和哲学过于脆弱的和谐一致,坚持上帝具有无限统治权、特别关注自由和称义问题。这些是14世纪下半叶被大多数欧洲大学采用的唯名论观点”。马西留批判“教皇无误论”的目的却不是追求神学真理,而是追求尘世权威自足性的政治哲学目标,即根据单义性原则打破作为中介的教皇对信徒共体和公民共体的干预,进而通过公民共体和公民共体的强力部分的关系类比出信徒共体和作为信徒共体的强力部分的公会议的关系。所以他在批判“教皇无误论”的同时,提出“公会议无误论”来代替教权论下的“教皇无误论”。这意味着他不仅要解构教权论下的“教皇无误论”,而且要重构出反教权论的“公会议无误论”,由此实现一破(破除教权论的准政治主张)一立(建立起尘世权威的自足性)的政治哲学目标。因此,唯名论的单义性原则在奥卡姆的神学真理立场下成为反驳“教皇无误论”和“公会议无误论”的神学原则,在马西留的政治哲学立场下仅仅成为反驳“教皇无误论”的两个政治哲学原则之一。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类比原则构成马西留另一个政治原则,其目的则在于重构中介,即在尘世中构造一个新中介,以此取代教皇成为尘世生活的新根基。

《亚里士多德》肖像画(威尼斯学院美术馆藏,1811)

因此,奥卡姆和马西留之争的核心在于真理观的差异。马西留对集体智慧充满着自信,他相信多数人比少数人更少犯错误,而且代表全体信徒的公会议不会犯错。但是奥卡姆不这样认为,他坚持神学真理观,断定只有上帝启示的真理不会犯错,人总是会犯错的,所以教皇和公会议都会犯错。之所以存在这种真理观上的差异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西留保留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类比原则,认为人是上帝的形象,人从上帝那里获得了智慧,并且能够不会犯错。奥卡姆则坚持唯名论的单义性原则,无限拉开上帝和人的距离,认为真正的真理只存在于上帝那里,人由于原罪必然会犯错,人再努力结合也无法摆脱个体的有限性这一根本的人性规定。马西留弱化了人的原罪性,奥卡姆则立足于原罪以彰显人的可错性。政治哲学上的考量构成了马西留同时使用类比原则和单义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马西留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唯名论的融合突破了传统的理解:一方面,他的类比原则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的类比原则,他取消了传统类比原则带来的自上而下的存在等级秩序,转而利用唯名论塑造出自下而上的存在等级秩序,即共体由个体组成,其完美性力量来自个体的意志同意,意志而非理性构成马西留类比原则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他的单义性原则突破了唯名论传统的单义性原则,他取消了传统单义性原则带来的完全去中介的存在论思维模式,转而利用亚里士多德主义塑造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存在等级秩序,即共体在量和质的双重维度上大于个体,量变同时能够引起质变。

综上,个体的有限性和共体的完美性不仅是理解马西留公民共体论的关键要素,而且是把握马西留和奥卡姆之争的关键。由于马西留对个体的有限性和共体的完美性的论证建立在其对“整体大于部分”原则的独特理解之上,而这一独特理解使得马西留既不同于以罗马的吉尔斯为代表的教权论者,也不同于以奥卡姆为代表的唯名论者,所以个体的有限性和共体的完美性既是马西留用来反驳建立在亚里士多德主义奥古斯丁主义之上的“教皇无误论”的武器,也是他用来解构教权论下的公会议概念、重构出符合“公会议无误论”的公会议概念的理论前提。

行文至此,在个体和共体、信徒共体和公会议的关系上,马西留融合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唯名论。马西留对“公会议无误论”的论述则呈现出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唯名论兼容的可能性。基于此,马西留和奥卡姆之争不仅展现了唯名论在政治哲学领域的不同面向,而且展现了唯名论和亚里士多德主义既对立又兼容的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将马西留的思想道路概括为“断裂与重建”。这条道路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类比之路”与唯名论“单义性之路”的双重融合,从而重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介,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扩大了上帝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尘世权威的自足性。从“断裂与重建”的思路出发,本书旨在探讨马西留如何重新理解个体与共体、教会与国家、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将法权、政教和道德秩序重构为理性与意志双重根基的善好秩序。

目录(滑动阅读)

序一 / 吴增定

序二 / 吴功青

导 论 帕多瓦的马西留与中世纪晚期的政教理论

第一节 帕多瓦的马西留与《和平的保卫者》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的政教理论:教阶论、二元论和公民共体论

第三节 帕多瓦的马西留是一位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吗?

第四节 帕多瓦的马西留的哲学研究现状与本书框架

第一编 公民共体论与新中介的诞生

第一章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民共体论

第一节 公民共体的界定

第二节 公民共体、人民和强力部分

第三节 公民共体是立法者

第二章 整体大于部分原则

第一节 共体和个体

第二节 整体大于部分原则

第三节 愚人论证和高贵的谎言

第四节 整体大于部分原则的反教权任务

第三章 中介的崩溃与重构

第一节 “教皇无误论”

第二节 中介的崩溃:马西留和奥卡姆的唯名论立场

第三节 马西留和奥卡姆之争

第四节 中介的重构

第二编 法治优越性与现代法权秩序的兴起

第四章 断裂与重建的法律秩序

第一节 法律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立法的必要性

第三节 断裂与重建的法治优越性论证

第五章 自然法权学说

第一节 马西留的法权概念

第二节 古典习俗主义和基督教自然法革命

第三节 经典自然法:自然理性的道德法则

第四节 马西留的自然法权学说

第五节 自然法权、神法和人法

第三编 分离与融合的政教新秩序

第六章 马西留的和平观

第一节 国家和平与教会和平

第二节 马西留的和平观:幸福论与和平论的融合

第七章 自然欲求的人性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政治性和城邦

第二节 奥古斯丁论自然社会性和教会

第三节 马西留论自然欲求和国家

第八章 政教的分离与融合

第一节 法律和统治部分:国家的形式和质料

第二节 教会在国家之中

第三节 形质论问题: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

第四节 形质论视野下的政教新秩序

第四编 现代道德与权利秩序的探索

第九章 道德秩序的双重真理根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道德解释思路

第二节 唯名论的道德解释思路

第三节 道德双重真理根基论

第十章 马西留与贫困争论中的权利问题

第一节 中世纪晚期的贫困争论及其意图

第二节 贫困和权利的主体性构造

第三节 现代权利秩序的探索

结 语 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陈广辉,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双创博士,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政治哲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译有《和平的保卫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